小說作家的名人故事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著名的小說作家;你知道哪些小說作家的名人故事呢?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诵≌f作家的名人故事素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qū)Υ蠹矣兴鶐椭?/p>
小說作家的名人故事
珍惜時間的魯迅
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魯迅,非常珍惜時間。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于謀財害命"。
魯迅確實惜時如命,他把別人喝咖啡、談空天的時間都用在工作和學習上。魯迅還以各種形式來鞭策自己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和工作。在北京時,他的臥室兼書房里,掛著一副對聯(lián),集錄我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的兩句詩,上聯(lián)是"望崦嵫而勿迫"(看見太陽落山了還不心里焦急),下聯(lián)為"恐鵜鶘之先鳴"(怕的是一年又去,報春的杜鵑又早早啼叫)。書房墻上還掛著一張魯迅最崇敬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照片。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寫道:"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fā)現(xiàn),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魯迅用這朝夕相處的對聯(lián)和照片督促自己抓緊時間。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惜時如命的精神,魯迅在他56歲的生命旅途中,廣泛涉及到自然、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一生著譯一千多萬字,留給后人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矛盾的童年學習時代
童年時代的茅盾,就表現(xiàn)出了對文學的濃厚興趣以及非凡的文學天賦。在上小學時,茅盾就愛看舊小說。他家屋后有一間堆放破爛的小屋,不知哪位叔祖在那里放了一板箱雜七雜八的書籍,其中就有《七俠五義》《西游記》《三國演義》之類的舊小說,茅盾找到了這些書,立即被其中動人情節(jié)吸引住了,他愛不釋手,有空就偷偷翻看。過去,這些舊小說被稱為閑書,父母一般是禁止自己的子女看的,認為那些書不是正經(jīng)的學問,看了無用。茅盾的父親主張搞實業(yè),希望兒子將來學理工科,也不主張茅盾看這些閑書。
但他的思想比較開明,當他知道茅盾喜歡看舊小說時,并沒有嚴厲禁止。他認為小孩子讀讀這些閑書,雖無大用,也可以弄通文理,所以,他又把一本石印的《后西游記》拿給茅盾看。
9歲的時候,有一次茅盾跟他的母親一起到舅舅家去度夏。茅盾的舅舅是個中醫(yī),家里也有不少舊小說。茅盾在那里找到了《野叟曝言》,只花了三天半時間就讀完了。這是清代的一部通俗小說,共一百五十四回,約一百萬字,曾自稱“天下第一奇書”。茅盾的舅舅知道他很短的時間就看完了《野叟曝言》,也很是吃驚。從此對他刮目相看。這種廣泛的、大量的閱讀,不僅提高了茅盾的文學素養(yǎng),而且也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他的寫作能力。在小學里,茅盾的各門功課都名列前茅,每次考試他總能得到獎品。特別是他的作文更是出名。有一年茅盾遇上了童年會考,他參加了這次隆重的考試。會考的作文題是《論富國強兵之道》,茅盾很快就寫了一篇四百多字的議論文,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主持會考的老師對茅盾的文章大加稱贊,并在最后一句上加了密圈,寫了如下評語:“十二歲小兒,能作此語,莫謂祖國無人也。”
進入中學后,茅盾在名師的指導下,更加廣泛地學習了中國古典文學,他的作文水平也突飛猛進。在湖州中學讀書時,他幸運地遇上了錢念劬先生。錢先生曾在日本、俄國、法國、意大利、荷蘭等國作過外交官,通曉世界大事,學貫中西,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有一次錢先生讓茅盾他們作文,卻不出任何題目,他讓學生們自己選題,任意寫,很多學生對此作文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卻借鑒莊子《逍遙游》中的寓意,寫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題名《志在鴻鵠》。文中寫了一只大鳥展翅高飛,在空中翱翔,嘲笑下邊仰著臉看,無可奈何的獵人。這是一篇寓言,茅盾借對大鳥形象的描寫,表現(xiàn)了自己的少年壯志。而且,文章的題目又與茅盾的名字德鴻暗暗相合,因此,茅盾也是借此自抒胸臆。這篇文章思想高遠,想象豐富,形象生動。錢念劬先生很是賞識,寫了如此批語:“是將來能為文者。”錢先生的預見沒有錯,茅盾以后果然成為著名文學家。
巴爾扎克的名人故事
巴爾扎克迷戀食物。1836年,《高老頭》出版之后,巴爾扎克因為拒絕去國民警衛(wèi)隊服役,坐了一個星期的牢。在坐牢期間,他從巴黎最昂貴的餐廳預訂美食,邀請他的出版商和他一起用餐。他們在監(jiān)獄里舉行宴會,出版商驚訝地發(fā)現(xiàn):巴爾扎克的工作臺上、床上、惟一的椅子上、整個房間的地板上,高高低低地堆滿了食物,有各種餡餅和各色家禽肉,多種果醬和幾籃子葡萄酒。在牢房內(nèi),巴爾扎克和幾個親密的朋友賓主盡歡,所使用的餐桌、椅子、桌布和酒杯碗碟全部由監(jiān)獄長提供。作為酬勞,監(jiān)獄里的工作人員把剩菜、剩飯一掃而光。
寫作時,巴爾扎克僅僅靠咖啡支撐,一旦小說出版了,他就要坐下來大吃特吃了。據(jù)說他一頓飯能吃上百個牡蠣、12塊羊排,喝4瓶葡萄酒,還可以把鴨子、鷓鴣、鰈魚和幾乎一打梨子一掃而光。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羅丹的那尊裸體巴爾扎克雕像,有著木星環(huán)的腰圍、突出的啤酒肚。巴爾扎克去世40年后,羅丹找到了為他做衣服的老裁縫,所以,這尊雕像刻畫的是巴爾扎克的真實身材。
巴爾扎克對食物如此熱愛,是因為他曾經(jīng)是一個營養(yǎng)不良的孩子。他8歲的時候被父母送到寄宿學校住了6年,在此期間從未被允許回家,他的父母只到學校看過他兩次。在寄宿學校里孩子們沒有什么好吃的,一般情況下,家里會寄送食物包裹。但巴爾扎克從未收到過任何包裹,也沒有零花錢。14歲的巴爾扎克回到家里的時候,是一個單薄、瘦弱的可憐男孩,據(jù)他的`姐姐回憶,他還“迷迷瞪瞪的”。
雖然巴爾扎克很貪吃,但在巴爾扎克生活的時代,最時髦的巴黎女人都在節(jié)食。巴爾扎克在1850年去世,享年51歲。由于嚴格的行業(yè)法規(guī)和錯綜復雜的國家法律,如今我們所熟悉的餐館是在巴爾扎克生活的時代才開始出現(xiàn)的。當時的巴黎成為歐洲的美食中心,有數(shù)以千計的餐館,面對用之不竭的源泉,巴爾扎克幾乎吃遍了巴黎所有的餐館,并且急切地想把這種新的生活體驗加入到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
巴爾扎克之前的作家都忽略了角色的飲食習慣,但見證了法國餐廳的興起和美食家群體形成的巴爾扎克,把食物當作社會的溫度計來使用。正如通過人物的聲音、行為和服飾來刻畫角色一樣,他還通過人物選擇的咖啡館、經(jīng)常去的食堂或餐廳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
巴爾扎克通過食物來描寫人物。他說,誘人的農(nóng)村少女像火腿,一個蒼白的滿臉皺紋的女人看起來像牛雜碎。放債人對欠款人就像牡蠣緊緊吸附著殼。對他來說美食也是詩歌的一部分,他把一個女孩的純真比作牛奶,可能會因為“天熱,甚至由于呼出的一口氣”而變質(zhì)。
巴爾扎克對食物的描寫影響了他之后的一代法國作家。因此,福樓拜才沉浸于描寫包法利夫人長達16個小時的婚宴,而左拉的《巴黎的肚子》完全是一部描寫食物的小說。
散文家沈從文的名人故事
1928年,大散文家沈從文被時任中國公學校長的胡適聘為該校講師。沈從文那年才26歲,學歷只是小學文化,但他以飄逸的散文震驚文壇,當時已很有名氣。
在他第一次走向講臺的時候,除原班學生外,慕名而來聽課的人很多。面對臺下滿堂坐著的渴盼知識的學子,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了10分鐘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后來開始講課了,而原先準備好講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被他10分鐘就講完了,離下課時間還早著呢!但他沒有天南海北的瞎扯來硬撐面子,而是老老實實的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
于是這位老實的“可愛”的坦言失敗,引得全堂爆發(fā)出一陣善意的歡笑。胡適知道后,評價這次講課時,對沈從文的坦言與直率,認為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