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成語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經典的故事;你是否在尋找“與成語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與成語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篇1)
將心比心
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一天晚上,為酬謝有功將士,擺了一席盛大的酒宴,要開懷暢飲。在輕歌妙舞的氣氛中,忽然,燈火全部熄滅。黑暗中莊王的愛妾受到一個將士的調戲。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個將士的頭冠,讓莊王點燈,捉拿那個無冠帶的人。莊王不但沒有發怒,反而說:“無妨,此刻宴樂飲酒自不必拘泥婦人之節。”并讓所有的人都取下頭冠,當燈火再亮時,將士中無一人戴頭冠。真是難得的大度,十足的人情味。數年之后,楚軍與晉軍交戰,楚軍處劣勢,突然,一位將士沖向敵陣,使戰爭轉敗為勝。這位將士就是當年調戲莊王愛妾的那人。莊王當年是“經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充分表現了他的寬厚仁愛之心和令人嘆服的人情味;他并沒有期求回報而卻得到回報,這正是他事業成功之所在。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場帝的郡丞,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親自向隋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隋后要殺李靖,李世民反對報復,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后來,李靖馳騁疆場,征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魏征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樣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為唐王朝立下了豐功。
相傳唐朝宰相陸贄,有職有權時,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伙營私,便把他貶到明州做長史。不久,陸贄被罷相,貶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陸有點私怨,便玩弄權術,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意在借刀殺人。不想李吉甫不記舊怨,而且,“只緣恐懼傳須親”,上任伊始,便特意與陸贄飲灑結歡,使那位現任宰相借刀殺人之陰謀成了泡影。對此,陸贄深受感動,便積極出點子,協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搞報復,寬待了別人,也幫助了別人。
最難得的是將心比心,誰沒有過錯呢?當我們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時,是多么渴望得到對方的諒解啊!
古人古事,膾炙人口。以古為鏡,可以凈心靈,辨是非,明前途。
總之,與人交往過程中,肚量直接能影響到彼此間的關系是否能協調發展。眾多同事同仁共處一方天地,矛盾、恩怨在所難免,這尤不及,有的是由于認識水平的不同,有的是因為一時誤解造成。如果我們都能夠像古人那樣有較大的肚量和長遠的眼光,以退讓、寬容的'態度去對待恩怨,就不僅有可能贏得時間、緩和矛盾,更有可能在不經意間為多年后的善報埋下善因,還你一個更為海闊天寬的新局面。
與成語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篇2)
【成語】: 尸居余氣
【拼音】: shī jū yú qì
【解釋】: 余氣:最后一口氣。象尸體一樣但還有一口氣,指人將要死亡。也比喻人暮氣沉沉,無所作為。
【成語故事】:
三國魏明帝臨死的時候,他的兒子曹芳只有八歲,為了安排身后的國事,他派人急召太尉司馬懿返回京都洛陽。司馬懿風塵仆仆進宮時,明帝只剩下一口氣。這時,大將軍曹爽已在床前。明帝拉住他倆的手,將曹芳托付給他們,要求他們好好輔佐曹芳。明帝死后,曹芳繼位,朝政由司馬懿和曹爽共同掌管。開始一段時間,兩人互相禮讓,相安無事。
不久,曹爽提拔了一批親信到朝廷擔任要職。這些人經常給曹爽出謀劃策,要他排擠司馬懿,獨攬朝廷大權。曹爽依他們的話去做,就此飛揚跋扈起來。
為了削弱司馬懿處理朝政的權力,曹爽奏請皇帝讓司馬懿改任太傅。大傅的地位表面上比太尉要高,司馬懿不得不接受下來。這樣一來,曹爽以為自己大權獨攬,可以為所欲為了。于是,他肆元忌憚地把宮中珍寶偷運到自己家,日夜和一班親信飲酒作樂,生活待遇幾乎和皇帝一樣。
司馬懿是個老謀深算的人,為了麻痹曹爽,他經常稱病不去上朝,對曹爽的胡作非為也不聞不問。但是,暗地里卻收集材料,作好應變準備。”
有一年,曹爽的親信李勝到外地去做官。臨行前,曹爽叫他以辭別的名義,到太傅府里去觀察一下司馬懿的動靜。
司馬懿早有準備。李勝來時,他躺在地上,讓兩個侍女扶起靠著。見到李勝后,他指了指嘴,表示口渴。侍女端來一碗粥。喂他喝了幾口,沒咽下去的粥全順著嘴角流下采。
李勝皺著眉對司馬懿說,他將要到荊州去任職,今天特地來辭別,司馬懿聽了,有氣無力他說:“怎么,你是要到并州去嗎?…李勝糾正說:“是荊州,不是并州。”司馬懿這才點點頭,抱歉他說:“唉,我年紀老了,不中用了,為國立功靠你們了!”
李勝告辭后,立即向曹爽報告說:“司馬公已經像死尸一樣躺著,只余下一口氣了。看來他的神思和軀殼已經分離,不久于人世,不必為他憂慮。”
曹爽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對司馬懿有戒心。
公元249年的一天,曹爽等人陪同曹芳城北去祭掃明帝的陵墓。司馬懿等他們出城后,立即調兵占領了武器庫,同時親自帶領一支軍隊,截斷了曹爽等的歸路。接著,他派人去明帝陵墓,迎接曹芳回洛陽,并上奏章控告曹爽違背先帝遺命,犯上作亂,請求曹芳免去曹爽等的官職,聽候處置。
幾天后,司馬懿逮捕了曹爽的幾名親信,然后通過追究他們的罪責,把案子牽連到曹爽身上。最后以叛逆罪把曹爽及其親信全部處死,從此獨攬朝政。
與成語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篇3)
周瑜非常嫉恨諸葛亮,總想找個理由殺掉諸葛亮。
一天,周瑜讓諸葛亮造10萬枝箭,并說10天內就要。諸葛亮痛快地答應了,說:“我3天之內就送10萬枝箭過來。”周瑜很吃驚。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條船用布蒙上,兩邊堆滿一捆捆的干草。周瑜得知這一情況后,心里非常懷疑,不知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樣。到第三天,天還沒亮,諸葛亮便派人將魯肅請來,說:“請您和我一同去取箭。”然后,把20條快船用長繩連起來,一直往江北駛去。當時,長江上霧云很大,對面看不見人。魯肅心里不明白,問諸葛亮怎么回事。諸葛亮只是笑,并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zhài諸葛亮命令將船頭朝東船尾向西,一字擺開。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吶喊。曹操聽了報告,說:“霧天作戰,恐怕有埋伏。先讓水陸軍的弓箭手向他們射箭,霧散后再進軍。”于是,箭像雨點一樣射向那20條船。箭頭準確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命令船頭掉過來,再由西向東排開,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滿了箭。等到太陽要升起來時,霧也快散了。諸葛亮命令軍士開船,并一起大喊:“謝謝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經派了500名軍士在江邊等著搬箭,卸完后共有十二三萬枝箭。魯肅見了周瑜,把諸葛亮借箭的事說了一遍。周瑜嘆氣說:“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我實在不如他啊!”
與成語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篇4)
【成語】: 聲名狼藉
【拼音】: shēng míng láng jí
【解釋】: 聲名:名譽;狼藉:雜亂不堪。名聲敗壞到了極點。
【成語故事】:
蒙恬是秦朝著名的將領,秦王朝建立以后,秦始皇就派他帶領三十萬人馬去搞擊北方匈奴的侵擾,收復了黃河南北的大片大地。
接著,蒙恬又按照秦始皇的命令,把過去秦、趙、燕三國原來的長城連接起來,花了多年時間,西從臨洮(今甘肅岷縣)起,翻山越嶺一直到東邊的遼東,建成了一道萬里長城。
蒙恬的'兄弟蒙毅也為秦始皇平定天下,立下卓著戰功。
秦始皇死后,趙高(邯鄲人)、李斯玩弄陰謀讓秦始皇的次予胡亥繼位。
趙高完全掌握了朝中大權。
在秦始皇在世之時,趙高曾有過賄賂舞弊,胡作非為的事,被秦始皇知道了,就讓蒙毅去審理這個案子,蒙毅查清了事實,把趙高判了死刑。
后來,趙高向秦始皇苦苦哀求,才免了他的罪。
秦二世一上臺,趙高就假借胡亥之手,派人通知蒙毅命令他自殺。
蒙毅在申辯中,列舉了秦昭襄王殺名將白起、楚平王殺賢臣伍奢、吳王夫差殺良將伍員等幾件事,說明這些君王犯良臣的大錯,結果是“惡聲狼藉,布于諸國”,遭到人們普遍的遣責,并希望秦二世能從中引為鑒戒。
但一貫看趙高臉色行事的胡亥不聽,終于殺了蒙毅。
這時,蒙恬正帶著30萬人馬守衛北部邊疆,胡亥怕他不服,又連夜派人賜死蒙恬。根據這個故事,后來人們就引出“聲名狼藉”這個成語,比喻干盡壞事,臭名昭著,或形容某個人的名譽壞到了極點。
與成語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篇5)
【成語】: 升堂入室
【拼音】: shēng táng rù shì
【解釋】: 升:登上;堂:廳堂;室:內室。古代宮室,前為堂,后為室。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很高的成就。
【成語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路是個很勇敢的人,而且擅長彈奏樂器。有一天,子路在孔子家里鼓瑟,那弦律充滿戰斗的激情,使人仿佛聽到戰場上的沖殺聲。于是,孔子說:這樂聲不和平,為什么要在我家里彈奏呢?孔子的弟子們聽出孔子對子路的不滿,就在背后紛紛議論。孔子了解到這種情況后,說:他在音樂方面已經入門了,而且有一定的成就,但是還沒有達到非常高深的境地。經孔子這么一解釋,大家便改變了對子路的態度。
升堂入室:原來比喻學習所達到的境地
有程度深淺的差別,后來多用以贊揚人在學問或技能方面有高深的造詣。《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
與成語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篇6)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占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后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并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握在他手里,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后顧之憂,然后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準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后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后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伐魏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后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后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后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與成語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篇7)
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陽宮置酒宴請群臣。當時的學官叫做博士的,有70個人參加了宴會。仆射(博士的長官)周青臣上前說了一番歌功頌德的話,大意是:過去的秦國,方圓不過千里,靠陛下您的神靈明圣,平定了海內,放逐了蠻彝之族,凡日月所照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把諸侯分為三十六個郡縣,人人都很安樂,沒有戰爭的禍害,可以萬世流傳。從古到今,也比不上陛下您的威德。
博士齊人淳于越對這番話很是反感,立刻上前反駁說我聽說殷周之王長達千年,分封子弟功臣,作為自己的輔佐。現在陛下您據有四海,而子弟卻為普通人,突然有什么變故的話,沒有左右手,您靠什么相救?做事不學古人而能夠長久的,我還沒聽說過。現在青臣又當面阿諛,加重您的過錯,他不是忠臣。”
在這段話中,淳于越雖然指責了周青臣,但重點并不在此。他實際所提出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原則性的,即要向古人學習;另一個是具體的,即要分封子弟功臣。對此,秦始皇并沒有立刻發表意見,而是“下其議”,也就是把淳于越的意見交給大家去討論。
丞相李斯便在此時提出了他著名的口號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李斯認為,歷代統治者按照自己的方法來治國,并不是有意要標新立異,而是因為時代在變,治國方法當然也要變。他對秦始皇說:陛下您開創的大業,建立的萬世功勞,本來就不是愚儒所能理解的。
再說,淳于越講的三代的事情,哪里值得效法!當時諸侯并爭,所以用優厚的待遇招募游學之人,如今天下已經安定,頒布了統一的法令,當百姓的就應該努力務工務農,讀書人就應該學習法律條文。現在那些讀書人不好好學現在的東西,卻拿古的東西來抨擊現在,惑亂百姓。過去天下大亂,沒有人能夠把它統一,所以諸侯并起,說起話來都是以古非今,用些裝飾虛妄的話來攪亂事實,人人都把自己的一家之學看作是好的,來批評皇帝所建立的東西。
現在您統一了天下,辨清了黑白是非,他們卻還要尊私學,相互用一些不法的東西教給別人。聽到上面下了命令,就各自用自己的學說來議論它,進了朝廷在心里嘀咕,出了宮門又街談巷議的,夸耀皇上聽他的話來博取名聲,把奇談怪論看作是高明,率領大家說誹謗的話,像這樣下去,那么,皇上您的威信會下降,而下面就會結黨,必須要禁止它。
李斯就是在講完這些話后正式提出了焚書的主張。他說:“凡是不以秦為正宗的歷史書,全燒了。不是擔任博的,敢有藏詩書百家著作的,也都讓官員給燒了。有敢于在一起談論詩書的,殺了以后拋尸街頭。用過去否定現在的人,官吏知道而不舉報,與他同罪。所以有專家認為焚書坑儒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彌天大謊,他的主人公不應該是嬴政而是李斯和當時的歷史背景。
命令下達三十天后,還不把詩書燒掉的,臉上刺字,去修筑長城。醫藥、卜筮、種樹的書不燒,如果想要學法令,以官吏為師。”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焚書就這樣開始了。《資治通鑒》中也有內容基本相同的記載:焚書方案是李斯策劃的,方案擬成后正式上奏秦始皇,秦始皇批準后,正式頒發焚書令,天下遂大張旗鼓燒書。由秦始皇一個人來承擔責任,恐怕不太公平。而且秦始皇認為,他燒的書都是“不中用者”,他已經“悉招文學方術之士甚眾,欲以興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