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含義的名人故事合集
歷史長河川流不息,從古代到現(xiàn)代名人成千上萬;你是否在尋找“有含義的名人故事合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有含義的名人故事合集7篇,歡迎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含義的名人故事合集【篇1】
愛因斯坦的故事
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從小就喜歡動手動腦。有一次上手工課,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課鈴響了,同學們爭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給了漂亮又嚴厲的女教師。愛因斯坦沒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滿頭大汗。女教師寬厚地望著這個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愛因斯坦交給女教師的是一個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條凳腿還釘偏了。滿懷期望的女教師十分不滿地對全班同學說:“你們有誰見過這么糟糕的凳子?”同學們竊笑著紛紛搖頭。老師又看了愛因斯坦一眼,生氣地說:“我想,世界上不會再有比這更壞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陣哄笑。
愛因斯坦臉上紅紅的,他走到老師面前,肯定地對老師說:“有,老師,還有比這更壞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靜下來,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著愛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從書桌下拿出兩個更為粗糙的木板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剛才交給老師的是第三個木板凳。雖然它并不使人滿意,可是比起前兩個總要強一些。”
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師向愛因斯坦親切又深思地點著頭,同學們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贊許的目光。
這個小故事讓我們看到愛因斯坦的韌性,在他不滿意自己的小板凳的時候,他又再次投入制作。他一共制作了三個小板凳,最后的一個比前兩個要好一些。在制作小板凳的過程中,愛因斯坦表現(xiàn)了他對自己的態(tài)度,那就是無論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釋放自己的能量,不滿足已有的成績,讓自己的潛能充分發(fā)揮。
有含義的名人故事合集【篇2】
沒有“名”的人,總覺得人之“有名”,是很風光的事,但真到了“有名”,其實是很苦惱的。因為各色人等都要來這“名”上蹭一蹭,或托名以營利,或借名以自炫,或遭拒而惱怒,或仰慕而糾纏,或謬托知己強作解人,或有意貶抑以顯其能。總之,“有名”便多是非。
譬如魯迅,因為名氣太大,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一個魯迅,這些不同的“魯迅”,不但善善惡惡,判若云泥,有時還為了某種利益,被隨心捏造。
魯迅吸煙,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到了中國煙草業(yè)的手里,就變成煙草“成就”了魯迅。
在云南紅塔集團的院子里,有一尊魯迅雕像,手里夾著一支卷煙。塑像邊的石座上刻道:“他的煙如同他的消瘦、堅毅的臉龐,如同他的文章與筆,這就是他與煙草的共生關(guān)系。”
這段話濃縮到地處上海的“中國煙草博物館”中,便成了“魯迅戰(zhàn)斗的日子——以煙相伴”。這說法好像要隱晦些,但意思并未改變,仍舊是說魯迅之所以成為魯迅,就因為他吸煙。然而,魯迅之所以成為魯迅,其實同煙無關(guān)。如果文章真要依賴煙草,中國就不會有屈原、司馬遷,也不會有陶淵明、李白、杜甫、王維,不會有蘇軾、辛棄疾,也不會有關(guān)漢卿、王實甫,因為直到明代中葉以后,煙草才在中國開始流行。相反,魯迅一生為煙所苦,他的早逝,煙草之害是脫不了干系的。
一九二五年九月三十日,魯迅在寫給許欽文的信中說:“我其實無病。自這幾天經(jīng)醫(yī)生檢查了一天星斗,從血液以至小便等等,終于決定是喝酒太多,吸煙太多,睡覺太少之故。”這一年,魯迅正值四十四歲的壯年,但已顯現(xiàn)出明顯的病征,經(jīng)醫(yī)生檢查,原因即在吸煙、喝酒與睡眠不足。于是,“醫(yī)生禁止吸煙、禁止喝酒。所以現(xiàn)已不喝酒而少吸煙,多睡覺,病也好起來了”。可見煙草不是成就了魯迅,而是戕害了魯迅。
很可惜,魯迅未能戒煙。魯迅終其一生未能擺脫煙草的糾纏,盡管他始終認同吸煙的危害,也始終有著強烈的戒煙愿望,但他終于未能戒煙。直到一九三四年,魯迅在信中還這樣寬慰母親:“男胃痛現(xiàn)已醫(yī)好,但還在服藥,醫(yī)生言因吸煙太多之故,現(xiàn)擬逐漸少至每日只吸十支,唯不知能否做得到耳。”無奈之情溢于言表。
次年,他在給友人胡風的信中也無奈地說:“消化不良,人總在瘦下去,醫(yī)生要我不看書,不寫字,不吸煙——三不主義,如何辦得到呢?”
一九三六年,魯迅死于肺疾。當代二十三位醫(yī)學專家對保存至今的.魯迅X光胸片認真研讀后的診斷是:慢性支氣管炎,嚴重肺氣腫,肺大泡;二肺上中部慢性肺結(jié)核病;右側(cè)結(jié)核性滲出性胸膜炎。這證明長期吸煙正是魯迅過早死亡的重要原因。
不同人,不同集團,為了各自目的,都在塑造符合他們利益的魯迅以及他們正在加以利用的名人與偉人,造成一連串的誤讀——這大約也是后人對先前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難以獲得真實理解的原因之一。名人之累,累及后世。要了解真實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先要把附加于其上的各種集團的與個人的利益剝離才成。
有含義的名人故事合集【篇3】
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因家境貧寒,初中畢業(yè)就輟學了。但他從小就癡迷于數(shù)學,輟學在家一直堅持自學,千方百計搜尋數(shù)學方面的書刊研讀。后來他在一所中學當事務(wù)員。
一次,他在朋友那里借到一本《學藝》雜志,上面刊登了蘇家駒教授的一篇論文。華羅庚發(fā)現(xiàn)者篇論文中有錯誤,就想寫一篇糾正文章,但又考慮到蘇家駒是大名鼎鼎的教授,自己不過是個無名小卒,會不會被人認為是班門弄斧呢?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請教王維克老師。王老師鼓勵他說:“圣人也會有錯誤。你如果指出教授的錯誤,他非但不生氣,還會很高興的`。”于是,華羅庚就寫了一篇論文,指出蘇教授論文中的錯誤,并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
這篇文章驚動了當時清華大學的數(shù)學系主任熊慶來。當?shù)弥恼碌淖髡呒炔皇恰昂w”,又不是大學教授,而僅僅是一個中學事務(wù)員,熊慶來驚訝不已,于是立刻做出決定:請這個青年人到清華來!
正處在貧困中的華羅庚聽到這一天大的喜訊激動萬分,家人和鄉(xiāng)親們也為他感到高興。從此,華羅庚如虎添翼,在數(shù)學的王國里盡展才華。
有含義的名人故事合集【篇4】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但他依舊珍惜自己的生命。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nóng)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yī)術(shù),為鄉(xiāng)親們無償治療。后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zhàn)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斗爭,經(jīng)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fā)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先后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shù)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___;個一工程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fā)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chuàng)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后自學了十幾種醫(y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jīng)驗的醫(y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yī)術(shù),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有含義的名人故事合集【篇5】
如果名師執(zhí)教基礎(chǔ),新生的起點一定更高更穩(wěn)。名師影響一生。
如果問:1946年,徐悲鴻任北平國立藝術(shù)專科學校校長時,教幾年級?你也許答不出。但要問:現(xiàn)在名校中的名師教幾年級?你一定脫口而出——畢業(yè)班。且不說大學,就說一窩蜂擴招的名中學,師資匱乏,便讓高二老師教高三,高一老師教高二,初三老師晉高一,依此拆低補高,最終是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教初一。
但當年徐悲鴻反其道而行之。他親授一年級課,教新生起稿、觀察、修改、乃至鉛筆、紙張、油彩等工具的'用法,還到學生宿舍指導寫生。二年級由吳作人等名家任課。三年級,待學生好規(guī)矩養(yǎng)成,才交給青年老師帶班。新師應(yīng)該得到尊重,可教育是天底下最難的事,新生剛起步,如果名師執(zhí)教基礎(chǔ),新生的起點一定更高更穩(wěn)。名師影響一生。
悲鴻大師用心良苦,大師何以如此?一是心有學生,盡力對學生的一生負責。二是教學理念崇高,不浮躁,不急功近利。這也許是那時既不擴招收費、也不以“升學率”為考評標準的緣故。由名師開啟智慧,乃三生有幸。當代人唯有羨慕的份了。
有含義的名人故事合集【篇6】
不要以為四肢發(fā)達的人就一定頭腦簡單,李小龍迷都知道,李小龍是位貨真價實的知識分子。他特別喜歡和別人探討哲學問題。他推崇尼采,經(jīng)常把叔本華、薩特、老子、莊子的哲學思想掛在嘴邊,在拍片和練功之余,有時興之所至,他會隨手抓住一個演員或工作人員,開始大談人生哲學和截拳道的哲學意義,也不管對方有沒有興趣。李小龍的研究權(quán)威約翰·里特寫的《武士之心:李小龍的人生哲學》,就專門研究李小龍的人生哲學。
和截拳道以詠春拳為基礎(chǔ)而融會各家相似,李小龍是從道家出發(fā),兼容并包,構(gòu)筑了自己的哲學世界。具體來講,牽涉陰陽、禪宗、晉代女詩人子夜的詩歌、古希臘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甚至量子力學。他如饑似渴地閱讀鈴木大拙、艾倫·沃茨、克里希那穆提等人的著作,思考世界之道、功夫和人生的意義,以及靈魂的終極本質(zhì),因此約翰·里特得出結(jié)論:“哲學才是李小龍的真正激情所在,武術(shù)只不過是他闡釋哲學的工具而已。”
這看上去有點復雜,李小龍要是活著,跟你狂侃半天哲學,你八成會暈菜。不過稍微梳理一下,你就知道,李小龍的思想說簡單也簡單,那就是他所追求的:超脫的藝術(shù)。
李小龍一開始向葉問學詠春的時候并不能完全領(lǐng)會其精髓,葉問告訴他:“忘記自己,隨對手的動作而動。讓你的頭腦不假思索地去做動作,學會超脫的藝術(shù)。放松就好。”
可是李小龍發(fā)現(xiàn),他越是要求自己放松下來,越是沒辦法放松,因為意識到自己要放松,就證明自己其實并沒有放松。他花了好多時間冥想也無濟于事,這讓他感到非常沮喪。有一天,他出海散心,心中抑郁,用手擊打海水,就是那一剎那,給李小龍帶來了老子般的頓悟。他說:“這海上最尋常不過的海水,不就是功夫的本質(zhì)嗎?我用拳頭擊打它,它卻沒有遭受痛苦。我用盡全力,它卻毫發(fā)不傷。雖然它看上去軟弱,卻可以穿透世界上最堅硬的物質(zhì)。就是這樣!我想要做一個像水一樣的人。”
老子說“上善若水”,看來,李小龍也看到了水的至柔無形以及流水不腐、水滴石穿的能量。我相信,他的內(nèi)心居住著一位領(lǐng)悟了宇宙之道的武士,這樣的他,不僅可以在拳腳上擊敗對手,在靈魂上更占據(jù)了哲學的高度,這才可以在真正意義上打遍天下無敵手!
不過,我一直也沒想明白,一心要成為水的李小龍,最后怎么反而練成一套剛猛凌厲的腿法和雙節(jié)棍?你看他眼神中的殺氣,舞動雙節(jié)棍時的虎虎生風,那一句李小龍標志性的“啊打”,哪一點像是在學水的以柔克剛?哪一點像是領(lǐng)悟了超脫的藝術(shù)?
問題出在哪呢?是不是可以說,李小龍是分裂的?他內(nèi)心對平靜的水的狀態(tài)的渴望,和外在身體對快速力量快感的追求,是不是形成了一種最終撕裂他生命的力量?所以,存在著兩個李小龍:武術(shù)家李小龍和哲學家李小龍,而真正在與他搏斗的,不是他人,是他自己。
有含義的名人故事合集【篇7】
愛迪生
是世界上有名的發(fā)明大王,他的發(fā)明有一千多項,像電燈、留聲機、電影機等都是他發(fā)明的。
一天,愛迪生用銅線在樹上架起了電線,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里,并把當天賣剩下的報紙和一臺電報機留在朋友家。晚上會到家后,他爸爸要看報紙,愛迪生說今天的報紙賣完了。起先他的爸爸并沒有非常可惜。愛迪生為了引起爸爸的興趣,就開始說起今天報紙的內(nèi)容如何新鮮有趣,沒有看真是非常可惜。愛迪生的爸爸聽到他講得如此繪生繪色,真的非常想看。于是他問愛迪生還能不能想辦法找一份來。愛迪生說,他的朋友佳麗還有一份,他可以用電報把報紙的內(nèi)容傳過來。這個時候愛迪生的爸爸想看報紙的癮上來了,于是就痛快地答應(yīng)了他。
愛迪生的爸爸看到兒子自制的土電報機還真能用,心里非常高興。心想,這孩子也不簡單!從此以后,他就再也不阻止愛迪生晚上道電報實驗了。后來愛迪生經(jīng)過艱苦地努力,終于成了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