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名人勵志故事
“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稱作名流;你是否在尋找“朱元璋名人勵志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元璋名人勵志故事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他登上皇位后疑心很重,任意曲解和胡亂剖析字詞。
“原來”這個詞在明之前是不存在的。那時通用的是“元來”。“元”是起初、開始、本來的意思。如南宋詩人陸游的一首詩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中的“元”(后人將詩中的“元”改為“原”)。陸詩中的“元”用得非常貼切準確,改為“原”后意義反而不明。為何改動?這還是朱元璋猜忌的結果。他一看到“元來”就心神不安,心驚肉跳,“元來”不但沖撞了其名,更可怕的是它還暗含“元朝回來”之意,這不是元朝要復辟么?于是他決心要滅掉這不祥之詞。但這是普通的常用詞不能不用。即使現在消滅了,過去的重要文獻書籍中還大量存在,怎能挖掉呢。有一位聰明的大臣看透了朱的心思,便建議將“元”改為“原”。朱元璋聽了大喜,隨即詔令“原來”通行天下。“元來”從此絕跡。本來當是“元始社會”的也成了“原始社會”。
朱元璋早年交了一位和尚朋友,關系十分密切。朱當皇帝后更加友好,隔三差五地邀請其入宮吃喝玩樂,共享富貴。和尚知恩圖報,便寫一首詩頌揚皇上無量功德。首句是“金盤合蘇來殊域”,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立即將其斬首。眾人見之驚恐萬狀,不知何故殺了這和尚。后來雖知因這首詩犯了死罪,但眾多大臣反復看詩細心琢磨也找不到哪個字詞冒犯了皇上。又過了很久,人們才得知因詩中用了“殊”字,“殊”是由歹和朱二字組成,朱元璋認為拆開念,不論從右向左,還是從左向右,都是罵他不是好東西,如此罵他,豈可容留?
朱元璋重典整飭吏治
元末之際,中國發生多次大規模的災荒饑饉疾病和瘟疫,以及連年戰爭,期間造成人口大量減少。大明建立并統一全國后,朱元璋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全國的農業生產在大規模戰爭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大規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無之地、墾荒填充移民,使人口得以穩定增長。此外他也實行屯田政策,軍屯面積占全國耕地的近十分之一。
此外,商屯也相當盛行,政府以買賣食鹽的專賣證(稱之為鹽引)作為交換,利誘商人將糧食運往邊疆,以確保邊防的糧食需求。明太祖也曾派遣國子監下鄉督導水利建設、賑災,并以減免稅賦獎勵耕作。這些措施使得過去很多飽受戰亂損毀的地區恢復了生氣,使明朝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恢復。
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全國有6500萬人,其中民戶占6175萬人,軍戶占325萬人。另外,其為了動員全社會,明太祖十分重視戶口普查,每個人有固定的義務。人民分為軍戶(弓兵、校尉、力士)、匠戶、民戶(馬戶、陵戶、茶戶、柴戶、陰陽戶、醫戶)、灶戶,不允許隨便轉換工作,匠籍、軍籍比一般民戶地位低,不得應試,并要世代承襲。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需經皇帝特旨批準方可。各種活動也要引憑才合法。
明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其中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由中書省統六部,但不設置中書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于六部。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至此,秦、漢以降實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廢除,相權與君權合而為一,施行軍權、行政權、監察權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由于國家事務繁多,皇帝無法處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罷四輔官,仿宋殿閣制設內閣。內閣只為皇帝的顧問,雖無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實。
此外,他仍沿用元朝制度,在中央設置吏、戶、禮、工、刑、兵六部。并設立都給事中六人,分吏、戶、禮、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此外建立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等五寺制度。此外他還沿襲元的監察制度,設立御史臺,有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不久改為都察院,下設若干監察御史,負責監督各級官吏。除此,他還頒布《大明律》等,對官吏管理進行規制。
朱元璋自幼出身貧寒,對政治貪污尤其憎惡,其對_____官員處以極其嚴厲的處罰。在朱元璋主政期間,大批不法貪官被處死,包括開國將領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其中甚至因為郭桓案、空印案殺死數萬名官員。由于朱元璋的吏治嚴厲,在明初相當長一段時間,官員腐敗的情況得到有效遏制。朱元璋自己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明南京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
然而,明太祖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廖永忠、朱亮祖、李文忠先后死于非命。隨后朱元璋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又殺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涂節等人。之后李善長亦被牽連,家屬七十余人被殺,總計株連者達三萬余人。此后的藍玉案中,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余人。朱元璋還通過設立錦衣衛(洪武二十年廢除)、詔獄、廷杖等機構或制度,打擊功臣、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與政權控制。
在中國法制史上,《明大誥》以其別致的編纂體例、赤裸裸的明刑弼教思想、酷烈的律外用刑和以重典整飭吏治而著稱于世,朱元璋為推行《明大誥》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常性措施,也多是前無古人的。
《御制大誥續編》記載,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嘉定縣百姓郭玄二等人,手里拿著《明大誥》上京控告,告發本縣弓兵楊鳳春等人欺壓民眾。他們經淳化鎮的時候,鎮上的巡檢何添觀故意刁難,致使弓兵馬德旺借機敲詐,假裝說派人送他們進京而趁機索取賄賂。皇帝獲悉此事后,下令將馬德旺梟首示眾,砍掉何添觀的腿。
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廢除廢除大都督府,并改為中軍、左軍、右官、前軍、后軍等五軍都督府。
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在全國的各軍事要地,設立軍衛,由都督府管理。一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于五軍都督府,亦隸屬于兵部,有事從征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但無調兵權,兵部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兩者互相制衡,互不統轄,各自與兵部直接聯系,最后奏請皇帝裁定,以避免權力過大。
明朝初期實行“科舉必由學校”的政策,明太祖多次強調:“古昔帝王育人材,正風俗,莫不先于學校。”洪武年間,朱元璋共主持舉辦六次科考,七次發榜,共取一甲21名、二甲223名、三甲686名,合930名,平均每科取士155人,為明朝選拔輸送了大量有學識的官員,包括練子寧、黃子澄、解縉等一代名相。洪武三十年科舉時,因中進士者均為南方籍。朱元璋將試官治罪,并自閱試卷,取中六十一人,皆為北方人,并于六月廷試。此外,他并將學校列為“郡邑六事之首”,以官學結合科舉制度推行程朱理學,并設立國子監等重要教育機構。由于朱元璋在位期間實行高壓的吏治政策,后世不乏有學者主張朱元璋曾實行過一些文字獄。
殉葬制度,在西漢初以后,逐漸在中原政權消失。但是在蒙元又恢復,朱元璋繼承了此制度,且只殉葬妃嬪宮女。朱元璋死時生殉46名侍寢宮人,這一制度沿襲至成祖、仁宗、宣宗。而“節烈從殉”的風氣,并向下廣為延伸至宗室公侯、官宦之家、以至民間,直至天順年間英宗皇帝下詔廢止。殺死從殉婦女的方法為將她們縊死,她們的家屬稱為“朝天女戶”,并給予一定待遇。
朱元璋
人物評價總體評價
朱元璋作為中國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推翻元朝統治,除暴亂,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他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于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于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史書評價
《明史》:“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杰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后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后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于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余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如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