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歷史故事精選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有密切關(guān)系;你知道哪些名人的歷史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嗣说臍v史故事(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qū)Υ蠹矣兴鶐椭?/p>
名人的歷史故事精選(精選篇1)
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十二歲就有了功名,少年時便名冠一時,很受當(dāng)?shù)厝藗兊淖鹬亍?/p>
有一天,鎮(zhèn)上一位老紳士病故,喪主特派家人去請少年湯顯祖寫祭文。可偏偏另一個村子里有位老農(nóng)做壽,其子女也來請他去寫壽聯(lián)。顯祖一想,按理說,死者為大;可按情論,死者停靈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殯前寫畢就可,而做壽卻只能在當(dāng)天宴賓客時使用,何況眼下壽星家生活艱難,拿不出什么潤筆費(fèi),我小小年紀(jì),不可勢利。就回答那家喪主,他遲一天到,肯定誤不了事的。說完,湯顯祖先去了壽星家把壽聯(lián)寫完,這才連夜往鎮(zhèn)上趕。
再說鎮(zhèn)上那家,因為家產(chǎn)富有,來吊唁的親朋眾多。其中一位遠(yuǎn)親狂生,自恃有些文才,聽說要等個什么湯顯祖來寫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區(qū)區(qū)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筆墨伺候,鋪開宣紙,洋洋灑灑,直寫到次日天明。
正自鳴得意呢,湯顯祖來了。狂生沒料到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當(dāng)?shù)睾檬碌木蛻Z恿湯顯祖也寫一篇。湯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陳詞濫調(diào),矯揉造作,全無真意,心中很不以為然。也是年輕氣盛,便不客氣,只見他略一思索,拿起筆來,幾乎是一氣呵成,驚得眾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見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風(fēng)。
狂生拿起自己熬了一夜心血寫成的東西,請湯顯祖評點。滿以為湯多少會夸贊幾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湯顯祖只是在結(jié)尾空白處寫了一句曲詞:“他去也,怎把心兒放。”狂生起先以為湯顯祖是補(bǔ)充去世人心態(tài)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細(xì)一琢磨,才悟出原來人家寫的是一字謎,這一字就是對他文章的評價,那臉?biāo)⒌鼐图t了,心想,幸虧沒求人家說出來……
名人的歷史故事精選(精選篇2)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祖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的東北)。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貞元間進(jìn)士,授秘書省校書郎,任左拾遺和左贊善大夫,曾因故被貶為江州司馬,后又歷任杭州、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他在文學(xué)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著名的“新樂府”的倡導(dǎo)者。早期的諷喻詩,有不少篇章能較廣泛尖銳地揭發(fā)當(dāng)時政治上的黑暗現(xiàn)實,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詩語言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除諷喻詩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著有《白氏長慶集》。
那一年,杭州大旱,一旱旱了九九八十一天。西湖旁邊的幾千畝農(nóng)田,地皮都干裂了口,稻禾枯黃,象火燒過一樣。老百姓天天到衙門里去請求大老爺:趕快放西湖水,救救農(nóng)田。可是,那些官府大老爺,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尋歡作樂,卻一直不理不睬。
有一天,百姓們又熙熙攘攘地趕到衙門里來,要求大老爺放西湖水,有的喊:“青天大老爺,趕快放西湖水,救救農(nóng)田吧!”有的喊:“大老爺,再不放西湖水,我們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鬧得那位大老爺睡也睡不安,吃也吃不香,只好親自到衙門口,怒氣沖沖地對百姓說:
“誰說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魚龍就沒有地方棲息啦!”
這時,只見人群中走出一個長著五綹長須的老漢,不慌不忙地反問道:“魚龍與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個要緊?”
大老爺一聽,又氣呼呼地說:
“誰說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角就不能生長了!”
老漢冷冷地一笑,又反問道:
“菱角與稻米相比,哪一種重要?”
大老爺一聽,更加氣急敗壞:
“誰說放西湖水?放了西湖水,對皇上洪福不利!”其實,這位大老爺想說的是對自己的官運(yùn)不利,怕說得太露骨了,觸犯眾怒,就把當(dāng)今皇上抬了出來,嚇唬嚇唬老百姓。
誰知那老漢一聽這話,更生氣了,他理直氣壯地反問道:
“皇上與百姓相比,哪一個要緊?假如沒有百姓種稻谷給他吃,做衣服給他穿,他還當(dāng)?shù)贸苫实蹎?”
周圍的百姓們,聽了大老爺?shù)脑挘瑮l條無理,早想大罵他一頓;現(xiàn)在聽了這位老漢的話,駁得句句有力,都高興得跳了起來:“他說得對!他說得有理啊!”
大老爺早已氣得渾身發(fā)抖:“你,你是哪一個?膽敢當(dāng)眾頂撞老爺,煽動百姓!”
那老漢又微微一笑,說:“問我哪一個?我就是白居易!”
大老爺一聽,原來新上任的白居易到了。這老頭兒,當(dāng)今皇上也怕他三分,不好硬頂,連忙打躬作揖地說:“原來是新任的刺史白大人到啦!下官有失遠(yuǎn)迎,當(dāng)面謝罪。請,請到衙內(nèi)休息一下。”
老百姓聽說這老漢就是白居易,有的還讀過他關(guān)心百姓的詩篇,都說:“白居易來做我們的父母官,我們的農(nóng)田有救了!”
果然,第二天,碧綠綠的西湖水,嘩嘩地流進(jìn)了附近的農(nóng)田,干枯的稻禾,象喝上了甘露,“唰”地一下子直起了腰。百姓們望著嘩嘩的湖水,流進(jìn)自己的農(nóng)田,興奮得掉下眼淚來。
后來,白居易又訪問了附近農(nóng)家,在錢塘門外,修了一條堤,造了一座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他又恐怕后代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壩對人民的利害關(guān)系,親自寫了篇《錢塘湖石記》(當(dāng)時西湖又叫錢塘湖)刻在石碑上,詳細(xì)寫明堤壩的用處,以及蓄水、放水和保護(hù)堤壩的方法。
百姓都圍攏來看這塊石碑。當(dāng)看到上面寫著:放一寸湖水能夠灌溉多少頃田時,大家都為白居易深知百姓疾苦,精密設(shè)計了這個水利工程,感動得熱淚滾滾。大家紛紛議論,覺得這大老爺不錯,要為他向朝廷請功。白居易一聽到這個消息,急忙阻止,還沉痛地做了一首詩。
稅重多貧戶,
農(nóng)饑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
與汝救兇年。
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對這一湖水,平時管理得可嚴(yán)啦。
有一次,白居易去游湖。看到南面的湖邊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臺樓閣。白居易就傳問是哪一家造的?當(dāng)差的回來說:“這是衙內(nèi)二爺?shù)睦险扇嗽谠煲蛔▓@!”
白居易就把二爺?shù)睦险扇藗鱽恚f:“西湖,是百姓的西湖,你一個人為什么要占用?現(xiàn)在,罰你開田一百畝。”
那位二爺?shù)睦险扇藳]辦法,曉得刺史說一不二,只好雇了一批百姓,挖了一百畝湖泥。
又有一次,白居易從白沙堤上散步回來,看見有人從山上砍了兩株樹,背回來當(dāng)柴燒。白居易就對那人說:“山上的樹砍光了,山泥就會流到西湖里去,積聚起來,那怎么行?罰你補(bǔ)種十株樹!”
那人就只好到山上去補(bǔ)種了十株樹。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占湖造屋,上山砍樹了。這樣,白居易在杭州三年,把西湖整治得水綠山青,使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
可是,白居易的所作所為,也得罪了那些魚肉百姓的官吏們。他們把白居易看做眼中釘,偷偷地把他寫的《醉后狂言》等詩篇,加油添醋地送到皇帝面前去告發(fā)他。皇帝一看,這還了得,就把他貶到另外地方做官去了。
白居易要離開杭州了,手下傭人把他剩余的俸錢裝好箱子,準(zhǔn)備帶走。白居易看見了,說:“把它存到庫里吧,今后治理西湖好用!”
白居易要離開杭州了,杭州的老百姓,心里好不難過。他們打聽好白居易上路的日子,紛紛提了酒壺,托了糕點,站在西湖邊來送別。
百姓們在西湖邊等啊等啊,沒聽到鳴鑼喝道的聲音,也沒看到抬著滿箱金銀、滿筐綢緞的行列,只見白居易從天竺山騎著馬緩緩而來。后面兩個傭人抬著兩塊天竺石跟隨著。一路走來,一路與百姓們話別。百姓們跪著攔住白居易,許多人都哭了。
白居易看了,心中十分感動。當(dāng)即在馬上吟了一首詩,大意是說:我在杭州三年,慚愧沒有什么功績,只不過是脫不了詩人的習(xí)氣,做了十多首詩歌,臨走還帶走了兩塊天竺山的石頭,這怕也有傷清白吧!
白居易離開杭州后,杭州百姓一直親切地呼他為“白舍人”。有的人畫了他的像,供在家里;有的人把他的詩抄寫了貼在墻上。白居易在西湖修的堤,早已經(jīng)沒了。但是,千百年來,杭州人一直把原來的一條白沙堤,叫做“白公堤”,來紀(jì)念這位關(guān)心民瘼的詩人!
名人的歷史故事精選(精選篇3)
慎到 眾人逐兔
慎到曾寫過這么一個小故事:有一只兔子在田野里奔跑,有成百的人在后面追趕,并不是一只兔子可以分給一百個人,而是因為所有權(quán)沒有確定下來的緣故啊。所有權(quán)沒有確定下來,就是唐堯這樣的圣王也沒辦法解決,何況一般的群眾呢?
成群的兔子堆在市場上,行路的人都不去看它們一眼,這并不是人們不愿意得到兔子,而是由于這些兔子已經(jīng)有主兒了。所有權(quán)已經(jīng)確定下來了,有的人雖然品性粗野也不會再去爭執(zhí)了。所以統(tǒng)治天下和國家,就在于定名分罷了。
名人的歷史故事精選(精選篇4)
申不害 徇私謀官
申不害反對立法行私。“天道無私,是以恒正;天道常正,是以清明。”認(rèn)為國君既要掌握駕馭群臣的“術(shù)”,又要做到正直無私,這樣臣下才能忠于職守。他曾對韓昭侯說:“法者,見功而行賞,因能而受官。今君設(shè)法度而左右之請,此所以難行也。”然而,《戰(zhàn)國策》中卻記述了這樣一件事:申不害私下請求韓昭侯給自己的'堂兄封一個官職,韓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韓昭侯說:“這可是從你那里學(xué)到的治國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勞大小授以官職等級,如今又請求為沒有建立功業(yè)的兄弟封官,我是答應(yīng)你的請求而拋棄你的學(xué)說呢?還是推行你的主張而拒絕你的請求呢?”申不害慌忙請罪,對韓昭侯說:“君王真是賢明君主,請您懲罰我吧!”對申不害“請仕其從兄官”這件事,史家歷來多有微詞,有說其虛偽投機(jī)的;亦有說其推行“法治”不堅決的,但從申不害重“術(shù)”和當(dāng)時復(fù)雜的社會背景來考察,倒不如說這是他對韓昭侯的一次試探,正是韓昭侯對“徇私謀官”的嚴(yán)正態(tài)度,使申不害看到韓昭侯真是一位有作為的賢明君主,從而堅定了助其變法革新的決心。
名人的歷史故事精選(精選篇5)
大年一到,大紅春聯(lián)便貼到了各家各戶的門上,濃濃的年味里,溢滿了人們的祈愿和祝福。透過歷史長廊看去,古代一些妙趣春聯(lián),頗具智慧,給人無盡的遐思和回味。
清代畫家鄭板橋心地善良,經(jīng)常幫助窮人。有一次,他和朋友出去散步,走著走著,看見一戶人家門上貼著一副奇怪的春聯(lián)。上聯(lián)是“二三四五”,下聯(lián)是“六七_(dá)_”。鄭板橋一看,馬上跑回家,扛著一袋米,提著一包衣服,敲開了那戶人家的門。原來,這家住著一個窮書生。書生笑著接過鄭板橋送來的東西,鄭板橋和朋友就走了。朋友問鄭板橋,怎么知道他家缺少衣服和食物?鄭板橋回答,因為他家的春聯(lián)上聯(lián)缺“一”,下聯(lián)少“十”,“缺一少十”即“缺衣少食”。朋友恍然大悟。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從山東老家移居浙江紹興,此時正值年終歲尾,于是王羲之寫了一副春聯(lián),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cè)。王羲之書法蓋世,為時人所景仰,春聯(lián)剛一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王羲之并不生氣,又寫了一副春聯(lián),讓家人再貼出去。誰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王夫人很是著急,王羲之微微一笑,提筆又是一副春聯(lián)。這次,王羲之讓家人先將春聯(lián)剪去一截,只把上半截張貼于門上。上半截春聯(lián)是“福無雙至”,下聯(lián)是“禍不單行”。到了夜里,果然又有人來偷,可那人借燈火一看,見這副對聯(lián)很不吉利,只好嘆了口氣,趁夜色溜走了。大年初一天剛亮,王羲之即將昨天剪下的半截春聯(lián)貼出去,大家一看,對聯(lián)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眾人齊聲喝彩,拍手稱妙。
明代大學(xué)士解縉,從小就是寫對聯(lián)的高手。有一年春節(jié),父親讓他寫副春聯(lián)。解縉家對門恰巧是大戶人家的一片竹林,于是他就題寫了“門對千枝竹,家藏萬卷書”。可春聯(lián)剛一貼出去,就把竹林的主人惹怒了。林子的主人想:“這不是成心拿我作比較嗎?說我們家是外強(qiáng)中干的竹子,你們家飽藏的都是詩書。”于是,吩咐下人把這片竹林給砍了。解縉一看,馬上回家拿了兩小塊紅紙,各寫一個“短”和“長”,春聯(lián)就變成“門對千枝竹短,家藏萬卷書長”。這下,竹林的主人更來氣了,立馬叫人把這片竹林連根刨掉。解縉拍了拍腦瓜,又拿了兩小塊紅紙,分別寫了“無”和“有”字,這樣春聯(lián)就成了“門對千枝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清代寧波著名老中醫(yī)范文甫,過年時寫過兩副奇特的春聯(lián),分別貼在了自家的兩扇門上。一副是“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獨(dú)貧”;另一副是“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千百年來,人們寫春聯(lián),總是說些對自己吉祥的話,但這位老中醫(yī),在新歲之際,不求自己富貴康寧,卻一反世情常態(tài),虔誠地去祝福別人,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