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人勵志故事素材
故事: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你知道哪些聾啞人勵志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聾啞人勵志故事素材(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聾啞人勵志故事素材(精選篇1)
邰麗華兩歲時,因一次高燒失去了聽力。沒過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關閉了。那以后,她陷入了無聲世界,自己卻茫然不知。直到5歲,幼兒園的小朋友輪流蒙著眼睛,玩辨別聲音的游戲,她才意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她傷心地哭了。為此,父親帶她輾轉武漢、上海、北京等地求醫問藥,只要聽說哪里有一線治療希望就不會放過,但始終不見好轉。眼看要滿7歲了,父母將她送人市聾啞學校學習。
舞蹈使邰麗華品嘗到無窮的歡樂,但她知道,在現代化的今天,知識對于一個人的重要。17歲那年,她給自己定下新的目標:上大學。于是她又將自己練舞的倔勁放在學習文化課上,1994年如愿以償地考取了湖北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如今,邰麗華成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里的臺柱子。她不僅擔任了殘疾人藝術團演員隊隊長,出任了中國特殊藝術協會的副主席,同時她也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形象大使”,先后在40多個國家巡回演出,她的演出劇照總是出現在藝術團宣傳材料最醒目的位置。
聾啞人勵志故事素材(精選篇2)
命運對于五歲的張海迪來說,并不公平甚至是很殘忍的,在五歲的時候別的孩子都無憂無慮的玩耍,不開心埋進媽媽的懷里,苦惱這個時候的張海迪被確診為脊髓血管瘤。她小小年紀不得不以輪椅作為代步的工具,在一次手術后坐輪椅都成奢望,她只能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這樣的小海迪依然保持著堅強樂觀的情緒,她的床邊有一個大的立柜柜子上鑲嵌正面的鏡子。張海迪就利用鏡子來躺在床上看書,通過頑強的執著她自學成功小學初中甚至高中的課本。
張海迪并不滿足當前的狀況,當時英語漸漸顯露頭角成為國際上舉足輕重的語言。張海迪就自己制定一個計劃,每天一定要背十個單詞如果完不成任務,她就狠狠地咬一下自己的手指頭作為懲罰。有一次她從醫院做檢查回來已經累得虛脫眼皮子都要抬不起來,但是她依舊沒忘記這個任務強撐著精神背完十個單詞。 張海迪終于拿下英語,不但學會英語還成功翻譯《海邊診所》等海外的書籍。當她被家人用輪椅推著到出版社,她捧著厚厚的翻譯稿呈現給編輯的時候,出版社的所有人都被張海迪頑強不屈服于命運的作弄所感動。
但是張海迪并沒有滿足于現在的成就,她繼續翻閱各種翻譯的相關的書籍為國內的人們,帶來更多的來自國外優秀的精神食糧。張海迪的一生是豐富跌宕的,也是身殘志堅的典型代表。
聾啞人勵志故事素材(精選篇3)
26歲的李勇敢是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市人,因3歲時發燒打針導致失聰。李勇敢名叫李敖,“勇敢”是她為自己取的名字。
“這是四年前我給自己取的名字。那時候我要做耳窩手術,對于未知的手術我充滿了恐懼,手術前我就在心里不斷告訴自己,勇敢,要勇敢。”通過鍵盤打字李敖向記者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由于李敖錯過了最佳手術年齡,雖然能聽見些,但也聽不懂,加上聲帶也退化了,這使她無法重新過上與常人一樣的生活。
“從無聲到有聲,分不清與聽不懂的各種雜亂的聲音都使我頭痛欲裂,勇敢,要勇敢是我撐下去的信念。也是從那時開始,‘李勇敢’就成了我給自己起的新名字。”
即使在3歲李勇敢的世界就被按下了“靜音鍵”,但從小到大,她從未放棄過學習。在正常的幼兒園里學會了拼音、數字及簡單的漢字,6歲時又轉到了特殊教育學校。那是離我家100多公里的一個城市,孤獨、害怕、思念的感情夾雜起來,都使年紀小小的李勇敢感到無助。“但是爸爸媽媽一直鼓勵我,耐心地告訴我學習的重要性,這才使我最終堅持了下來。”李勇敢告訴記者,在學校里,她還學習了舞蹈,還在大連等地參加過一些比賽,獲得了名次。
如今的李勇敢在當地農村商業銀行從事保潔工作,業余時間還通過擺地攤、做微商來賺錢養活自己。“聾啞人打工不容易,兩年前我做微商賣面膜就賠了一萬多,但我不服氣,也沒放棄,人就是要在苦難中向前走。”李勇敢說道。
樂觀的女生運氣也不會太差,20__年李勇敢在直播平臺中與同樣是聾啞人的馬昊然相戀了,他們的愛情相隔1300公里,卻通過網絡用手語表達著愛與溫暖。不久前雙方的家長見面為他們定下婚期。“從他身上我感覺到了愛的力量,他的穩重、可靠,都讓我愿意一生相許。”
聾啞人勵志故事素材(精選篇4)
楊佩,女,漢族,1990年生,肢體殘疾,陜西省平利縣人。9歲時遭高壓電擊,雖然失去雙臂,但始終樂觀向上,不向命運屈服。如今小楊佩跟隨母親遠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個愿望,待有了一筆錢后,要繼續學習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特別喜愛唱歌、跳舞,希望將來能擁有一個自己的殘疾人藝術團。
家住在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興隆鎮蒙溪街村的楊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變壓器放在村中央,孩子們來來往往總喜歡拉著高壓線線桿的斜拉線玩,9歲那年,一天吃過午飯上學去的她走到變壓器前時,習慣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線,但她沒有想到這次斜拉線已經松開并碰上了高壓線。
命運在一瞬間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截肢對于還沒開啟自己絢麗人生的她來說,意味著學業的廢棄和生活的無著。
從那以后,家里更困難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親帶著弟弟留在家里,而母親帶著她選擇了外出打工掙錢。沒了手,連自己的生活都很難自理,更不用說打工賺錢了。小楊佩自己慢慢練以腳代手,練就了一雙靈活的雙腳。但現實又實在是太殘酷,沒有一家單位肯接納無手的楊佩,無奈之下,她選擇了乞討的生活。
楊佩很清楚殘疾人要自立,必須先要自強、自信。自強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如果沒有專長,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遲早也會被淘汰。她想根據自身的條件,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專業,然后努力學習、鉆研,使自己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她現在的乞討是在聚資,她的夢想是攢夠了錢,去完成自己的學業,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識,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她最喜歡做的事是跳舞,她的夢想是做一個藝術家,一個無臂的舞蹈家。
楊佩從未失去對生活的夢想并堅信能從逆境中熬過來。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邊的一棵小草,默默無聞;她又是不凡的,能夠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華,哪怕乞討,也是為了飛翔。
聾啞人勵志故事素材(精選篇5)
陳州命運多舛,6歲父母離異,8歲流浪四方,13歲從火車上摔下失去雙腿,18歲學會唱歌,他以木盒為腿,從四處乞討到流浪賣唱,他用歌聲行走中國,走過全國700多個城市,娶妻生子,過上幸福小康生活,從無腿乞丐成長為中國激勵大師。
他的童年較同齡人相比極其不幸,剛滿5歲時,父母就因感情不合而分居,1991年,年僅8歲的他被法院判給了爸爸,沒多久,爸爸把他托付給了50多歲的爺爺后,遠離家門。由于爺爺、奶奶經濟困難,陳州從小就沒上過學,11歲時,就靠著爺爺教的一點快板和家鄉戲開始外出“闖天下”了,佳木斯、北京、沈陽等地到處留下了他那幼小的足跡。
1996年五月中旬,陳州流浪到濰坊市昌樂縣爬乘一輛火車時,不小心摔了下來,等他醒來時,他已經躺在醫院里,火車碾斷后高度截肢,從臀部往下僅保留了10厘米。一年后,在家倍感孤單的陳州趁爺爺不備,用一塊厚厚的輪胎皮綁在屁股下面,用兩手撐地一點一點向前挪動,再次離開了家門,一個月后,流落到浙江嘉興的陳州,遇到了一個街頭賣唱的無腿殘疾人
“就是這個朋友,教會了我唱歌,后來,我就用美妙的歌聲引來了身邊美麗的鳳凰。”提及老婆和一對兒女,天生樂觀的陳州更顯得興奮和開心。
陳州: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二廟鄉瓦子埠村人,六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失去了父愛母愛,陳州的童年是不幸的,13歲的時候,跟隨爺爺去賣藝,有一次坐反了火車從車上跳下,意外事故使他失去了雙腿。經過一段時間的迷茫,陳州最終選擇了堅強面對。雖然沒有了雙腿,但他有健全的意志和心理,他決心依靠自己的能力來養活自己。從此在外流浪,在流浪賣藝的這些年里,陳州當過乞丐,賣過報紙,擦過皮鞋,修過電視。
陳州親手制作的兩個普通的木盒子,一個大一個小,一個重,一個輕,一個三斤半,一個四斤半,成了平時走路時穿的鞋子,成了他的強有力的雙腿,重的右手拿,這樣保持行進中的平衡。陳州就是穿著這雙“鞋子”走南闖北,認識了讓他走上“流浪歌手”道路的“師傅”。到目前為止,街頭演唱達3000多場。
陳州靠自己的堅強意志多次登山。到目前為止,陳州登了中國小小90多座山,正是靠著登山磨練出來的'意志,陳州有這么大的勇氣去堅持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