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勵志成長故事
“名人”可以指:名人,也稱名人。它可能是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政治人物,或者一個公眾人物,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名人的勵志成長故事大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名人的勵志成長故事(精選篇1)
50年代,有一位女游泳選手,她發摯要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人。
為了達成這目標,她不斷地練習,不斷地為這歷史性的一刻作準備。
這一天終于來臨了。
女選手充滿自信地昂首闊步,然后在眾多媒體記者的注視下,滿懷信心地躍入大海中,朝對岸英國的方向邁進。
旅程剛開始時,天氣非常好,女選手很愉快地向目標挺進。
但是隨著越來越接近英國對岸,海上起了濃霧,而且越來越濃, 幾乎已到了伸手不見五指的程度。
女選手處在茫茫大海中,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她不曉得到底還要多遠才能上岸。
她越游越心虛,越來越筋疲力盡。最后她終于宣布放棄了。
當救生艇將她救起時,她才發現只要再一百多公尺就到岸了。
眾人都為她惋惜,距離成功就那么近了。
她對著眾多的媒體大發嬌酣:“不是我為自己找借口, 如果我知道距離目標只剩一百多公尺,我一定可以堅持到底,完成目標的。”
名人的勵志成長故事(精選篇2)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兒時的張衡天資聰明,態度謙虛,特別喜歡思考問題。張衡對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充滿了興趣。早上帶著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懸天空的太陽,晚上天空中皎潔的月亮、一閃一閃的星星都讓張衡產生了無窮無盡的聯想。張衡總是跟在父母身后問這問那。
有一次,張衡和母親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時候,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紅艷艷的,煞是可愛。張衡不經意間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是那么長。張衡想,我要是長得像影子那樣高大多好哇。不知不覺到了中午,母親挖了滿滿一籃子野菜。張衡跟在母親后面,一蹦一跳地走著。“咦!影子哪里去了呢?”張衡驚奇地叫道。低頭一看,影子縮成了一團,踩在腳底下。張衡趕忙問母親這是怎么回事,母親說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陽升得最高,影子就會變短縮成一團,到了傍晚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影子還會變長的。
回到家里,張衡一直關注著自己的影子的長度。張衡發現真的像母親說的那樣:傍晚時分,自己的影子又變得像早晨時那樣長。張衡感覺自己又學到了一點新知識,高興極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父母帶著小張衡一起到打谷場上納涼。這是人們一天當中最快樂的時光。大人們一邊搖著扇子,一邊海闊天空地聊天;孩子們則嘰嘰喳喳地玩得不亦樂乎,一會兒捉迷藏,一會兒過家家。只有張衡一個人不聲不響地呆在旁邊,望著茫茫夜空,嘴里還小聲默念著“一個,兩個……”母親以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著了,就說:“衡兒,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里歇著吧,不要愣在那里,丟了魂似的。”張衡好像沒聽見,依然站在那里,目不轉睛地望著蒼穹。
父母見張衡沒吱聲,也就不再管張衡。又過了好一會兒,大人們都困倦了,接二連三地回家睡覺了,張衡還在那里望著天空。這時,一個大點兒的孩子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咳!傻了,老瞅著天上干什么,那上邊又不會掉金豆子。”張衡這才回過神來,揉一揉酸痛的脖子說:“誰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數星星。”此語一出,大家都愣住了。“什么,什么,數星星,真新鮮,還有數星星的傻瓜。那我問你,數清了嗎?”那位大哥哥問。“我還沒有數完呢,不過現在己經數到一千多顆了。”
旁邊的一位老爺爺插話道:“孩子呀,別數了,天上的星星是數不完的。這些星星無窮無盡,飄忽不定……”張衡卻打斷老爺爺的話:“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顆,只要我堅持數下去,肯定會數完的。”老爺爺被張衡的執著精神打動了,一下子不知道說什么好。
張衡的父親趕緊過來打圓場:“不許這樣跟老爺爺說話。”張衡意識到自己的不對,連忙向老爺爺道歉。但他回過頭來,還是想跟父親辯解一番。父親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說:“衡兒,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這樣挨個數是不行的。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規律的,你要按照這些規律,把它們分成一個個星座。這樣才會把它們弄清、記牢。”
小張衡點了點頭,按照父親說的去做,果然又認識了許多新的星星。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衡的求知欲越來越強烈。當時,各種自然災害頻繁地發生,地震帶來的災難尤為嚴重。它來無影去無蹤,一旦發生卻極具破壞力。這引起了張衡的思考。他想,能不能制造一種在地震發生后準確測定其方位的儀器,以便及時調撥物資進行救援。定下目標以后,他查閱了大量關于地震的資料,并且多次實地勘測。
有時,張衡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親自來到剛剛發生地震的地方,測量大地的震感。有一次,他把測震儀插入大地,剛要讀取數據,一波劇烈的余震襲來,離他不遠處的一道土墻轟然坍塌。幸虧他眼疾手快,往旁邊一跳,才躲過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繼續看儀器上的數據。遠處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認為他簡直是發瘋了。但張衡不為所動,仍然夜以繼日地研究地動儀。
不久,地動儀成功間世了。
名人的勵志成長故事(精選篇3)
斯蒂芬·威爾特謝爾是意大利羅馬的一名“白癡天才”,15歲的斯蒂芬·威爾特謝爾有著常人無法比擬的超級視覺記憶能力,斯蒂芬·威爾特謝爾能記住世界上所有過山車的位置,以及每個過山車的爬行角度和其他一切情況,只要斯蒂芬·威爾特謝爾去過一次。“看過一眼就都屬于他”是所有人對斯蒂芬的評價,斯蒂芬·威爾特謝爾也因此被譽為“一個生活在孤島上的愛因斯坦式天才”。
為了檢驗斯蒂芬的視覺記憶力到底有多強,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的幾名專家特意趕到斯蒂芬的家中,隨后,他們雇用了一架直升機,將斯蒂芬帶到100多米的高空中,再用45分鐘的時間在羅馬的上空飛行了一圈,并讓斯蒂芬記住他在飛機上所看到的關于羅馬城的—切,又讓斯蒂芬·威爾特謝爾用7天的時間將自己看到的羅馬,繪制在一張5米長的畫卷上。
很快,讓專家們大吃一驚的一幕出現了,僅用了3天的時間,斯蒂芬將一幅完整的羅馬全景圖繪制了出來,其精確程度令人咋舌!圖中的景物跟現實中的幾乎一模一樣!斯蒂芬完全就是一部“實況攝像機”,天才水平絲毫不亞于已故的希區柯克、弗洛伊德,甚至是牛頓。通過進一步研究,專家們發現斯蒂芬果然符合“白癡天才”的一切特質。
為了揭開斯蒂芬大腦內部的構成秘密,專家們約見了斯蒂芬的母親兼監護人——塔妮莎女士,希望能得到她的許可,讓他們對斯蒂芬的腦部進行電子儀器掃描,看看他的左右腦到底是如何架構的,內部的部件又是怎么連接的,以找到超級視覺記憶能力的真正原因。
然而,令專家們失望的是,塔妮莎拒絕了。
但專家們并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們還是隔三差五地通過電話、上門等方式,試圖勸服塔妮莎,并承諾醫學研究院的腦部掃描儀器是為斯蒂芬專門研發的,非常先進,不會對斯蒂芬·威爾特謝爾腦部有絲毫的傷害,也不會留下后遺癥,但還是遭到了塔妮莎的拒絕。
可能是為了獲取一個權威的爆炸性研究結果,以便提升自身在白癡天才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專家們覺得不能放棄這個大好機會,最后,他們決定給塔妮莎一份不菲的報酬——誘人的200萬美元,如果覺得不夠,還可以商談再加。
實際上,塔妮莎非常需要這筆錢,因為斯蒂芬在自理和交際上存在著很大的障礙,從孩子4歲起,她便不得不辭掉原先的工作,幫助斯蒂芬打理一切。更為糟糕的是,在斯蒂芬7歲那年,塔妮莎的丈夫因為酒后駕車,導致車毀人亡,她和斯蒂芬一下子失去了生活來源,只能靠政府救濟,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塔妮莎這位單身母親還是選擇了拒絕,她是這樣說的:“事實上,我并不是擔心掃描會對斯蒂芬造成傷害或留下后遺癥,讓他不再是一個天才,我只是想讓他和平常人一樣,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白癡也好,天才也罷,只要他快樂,而不是像一個‘異類’被研究來研究去,這是我作為一個母親的最大心愿,也是我拒絕的真正原因。”
名人的勵志成長故事(精選篇4)
行家們說,鋼琴大師克迪是最權威的莫扎特詮釋者之一。他在上海的演奏是排在一個美妙的晚上。他的那份專注神情,就像在精心挑選珠寶。他的手指在劃動“珠寶”時,發出了那么悅耳的聲音。當他從座位上站起來,向鼓掌的觀眾行禮時,觀眾早已瘋了。他們拼命鼓掌,希望再一次將他拖入加彈。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彬彬有禮的克迪還會獻出他更好的音樂。然而,他一次次返回臺上,一次次立于鋼琴旁邊,一次次行禮。他以最有禮貌的溫柔方式,沒有加彈任何一個曲目。觀眾費解了。這是迄今為止,惟一的一位不肯加彈的鋼琴大師。
不媚俗,堅持音樂精神,堅持高品質的純粹的追求,構成了克迪的獨特的音樂品位和精神高度。即使是加彈,他也不肯!
翻閱1975年的《加拿大表演藝術》雜志,可以看到一篇題為《安東·克迪挑戰名聲》的評論文章。今天,他已經贏得了這種挑戰:不管媒體如何冷嘲熱諷,他就是不與大牌的唱片公司簽約。并且,他寧可在加拿大北方的小型音樂節演奏,也不愿去薩爾斯堡或者英國的“Proms”音樂節。他就是如此清高,如此超然而脫俗。
他還有更絕的細節。他常常去一個叫做曼尼托巴的小鎮上演出。那個小鎮在加拿大最偏遠的地區,交通也不便利,也不會有專門的車來拉鋼琴。但是,他卻寧肯將鋼琴裝到運貨的粗糙大卡車上,在彎曲的山路上一搖一晃,逶迤而行。那個小鎮才1500人,而出席他的音樂會的卻有750人。他翻山越嶺不辭辛苦只為了尊重這750人。他是為音樂為真音樂而生的。
據載,他有一次專程去了一個地方演出,那里是查羅德皇后島。他去那里演奏僅僅是為了一個人——一個老太太。這個老太太聽過他的錄音,便給他寫信,希望他能夠來她的小鎮演出。而老太太以為他這么知名的鋼琴家不會來的,永遠不會來的。但是,她想不到他一接到她的信,就真的來了。這個老太太面對他的演奏,很久不敢相信眼前的真實。
名人的勵志成長故事(精選篇5)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到達很高的水平。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之后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十分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游覽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最后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里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幾案旁,看到幾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凈,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立刻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幾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幾案給墨跡弄臟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門生回來,幾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貌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樣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立刻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但是他明白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之后,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但是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