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工程大學生觀后感800字
《超級工程》將更多的鏡頭對準了參與“超級工程”建設的普通人,真實記錄了他們的智慧、生活、情感和夢想,鮮活地呈現了奇跡背后的艱辛歷程,使這部科學類工程題材紀錄片充滿了濃厚的人文情懷。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五篇超級工程大學生觀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喜歡!
超級工程大學生觀后感800字篇1
20__年春節長假一如既往地宅在家,就在“甄嬛體”和“賤人曾”輪番轟炸的間隙,不經意換到了央視記錄頻道,時代感十足的華麗片頭瞬時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正在播出的是《超級工程之珠港澳大橋》,這是一部關于港珠澳大橋設計建造的工程記錄。
珠港澳大橋是工程師們歷經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紀錄片氣勢恢弘內容細膩,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的過程完整呈現在熒幕中,追隨攝像師的鏡頭,觀眾能一覽打造世界最長沉管海底隧道的壯舉,體驗震沉離岸人工島巨型鋼筒的驚心動魄,領略設計及施工中極其嚴苛的環保要求,對在臺風侵擾的施工環境下把控誤差的艱辛也會感同身受。紀錄片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當代中國制造的強大,也讓電視機前的我油然而生一種敬服,對中國工程師和中國工人這一黃金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紀錄片中更多鏡頭對準了這個超級工程審慎縝密的設計驗證過程,真實地記錄了為確保深海航道暢通和周邊國際機場的飛行安全,工程師們運用智慧做出的各種創舉,以及對試驗數據不厭其煩地搜集和反復推敲。軌道下沉中鋼纜牽引的模擬壓力試驗、高架橋的共振試驗等本以為枯燥的內容,在片中淺顯易懂的解說下緩緩鋪陳開來,鮮活地呈現了奇跡背后的艱辛歷程。片中沒有重重懸念,但當提及為了給大橋壽命提供驗證數據,工程師們早在20年前就已經準備了氯鹽試驗,在這些付出和堅持中工程師們所展現出的信仰,更是給我帶來視覺的沖擊和心靈的感動。 這是一部關于中國現代機械和建筑的工程記錄,更是中國力量的體現,這部鴻篇巨制展現了當代中國的風采,最后讓我們向這些挑戰宏大自然,造就了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腳踏實地,用雙手推動著社會進步的工程師們致敬!
超級工程大學生觀后感800字篇2
還從來沒有什么紀錄片能夠像《超級工程Ⅱ》令我震撼過,我一口氣將影片看了兩遍。不僅僅是為了寫這部影片的觀后感而一看再看,而是影片拍攝的內容令人震撼、驚嘆、感動。看完影片我心潮澎湃,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為我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自豪,我敬佩影片中的每一位工程師,和每一位為超級工程默默無聞付出的工作者。正是因為他們無私的付出,使我們國家從中國速度到中國高度,再到中國長度創造出無數個世界頂尖的超級工程。而正是這些超級工程托舉著中國之崛起,助推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是唐代詩人李白面對當時堪稱天險的蜀道發出的感慨。如今的中國,蜀道已不再難,中國人民遇水架橋,遇山開路,使天塹變成通途。中國橋梁,代表了中國工程的‘’超級長度‘’。在江蘇,長164.5km的丹昆特大橋橫穿整個陽澄湖,跨越180條道路,是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座大橋。中國高鐵,代表著中國工程的‘’超級速度‘’。從上海出發乘坐每五分鐘發一輛的高鐵,到北京只需要乘坐5個小時,到深圳只需要11個小時,到哈爾濱只需要12個小時就可以到達。根據空氣動力學設計的車身,誤差只有1/10毫米級的無縫鋼軌克服全球最復雜地形難度的施工經驗。這些優勢讓中國高鐵成為世界頂尖的國家品牌。目前,中國的超級高鐵網絡里程達兩萬公里,名列世界第一。中國大飛機,代表著中國工程的‘’超級高度‘’。從‘’運_20‘’重型軍用大型運輸機首飛成功。到‘’C919‘’國產大客機的總裝下線,再到今年2月13日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AG600‘’,全部四臺發動機首次試車成功,由中國自主研發的大飛機‘’三劍客‘’,已經整裝待發。
在每一項超級工程的建設過程中,要涉及到一個國家的方方面面:地質勘探、環境保護、實地測量、高新材料制造、物資運輸方式等等。上到宏觀規劃下到具體實施方案,都是一個國家國力的綜合體現。在全球范圍內,沒有一個國家和我國一樣,在面對復雜多變甚至被判定為‘’鐵路禁區‘’的地理環境下,仍然堅持大力開展鐵路線路建設。在‘’凍豆腐‘’上修建的青藏鐵路,在‘’軟豆腐‘’上修建的宜萬鐵路,在‘’爛豆腐‘’上修建的成蘭鐵路等。
超級工程的成功,彰顯了我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在世界列國中,我們國家不容小覷!我為生活在這么一個強大的國家里,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對為國家建設做出杰出貢獻的每一位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雖然自己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客運工作者,但是我也要以這些工作者為榜樣,勤懇的做好本職工作,為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強大,默默奉獻,無怨無悔。
超級工程大學生觀后感800字篇3
中國,在農業、工業、制造業、服務業都是一個世界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從改革開放解決溫飽問題到現今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這注定是一項艱難的、艱巨的任務。但是,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與勤勞創造了這一奇跡,使這個人口大國快速地走向世界前列。
首先,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是一切的基礎,是實現國家快速發展的第一任務,但是,如何用7%的田地養活世界上22%的人口呢?這在過去被視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現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實現了這一目標,不僅解決了中國的溫飽問題,也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福音。這,都是科技創造的奇跡,包括作物防病、防災等方面的工作,均使用先進的技術提高了糧食的產量與生產效率,如無人機噴灑、西紅柿溫室等。
利用科技發展農業,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為所欲為,完全地依賴科技,就如建造西紅柿溫室,給西紅柿提供充足營養、適當溫度、水分之后,還需要養殖蜜蜂實現授粉、傳粉過程,這得依靠自然的力量。所以,即使科技如此發達,生態規律依舊是影響農業的重要因素,而中國人懂得利用科技與自然相結合,創造了用7%的田地養活22%人口的奇跡。
另一項令人自豪的產業便是中國的制造業,如今中國制造已經響徹全球,在國際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可以說,沒有中國制造,就沒有今天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利用網絡技術,中國制造流水線上實現了自動化、數字化生產,不像過去流水線上生產的產品一樣千篇一律,中國現在可利用數據驅動大流水作業,制造個性化產品……基于強大的制造,中國有條件進行各方面創新,如建造世界上最大型集裝箱運輸船、模擬c919空中飛控技術,還研制時速350的高鐵復興號,為開啟中國新速度時代奠定了基礎。
雖然在芯片技術上,中國還需大量依賴進口,但在強大的制造產業幫助下,中國正向5G時代邁進,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中國有能力也有條件去創造屬于自己的高技術時代。從高速度到高質量,從代加工到自我創新,從簡單重復到智能創造,這是中國制造的戰略,也是中國制造的現狀。
而一切工程實施的動力——能源,更是不可被忽視的一部分。
能源開采,中國工程師用毅力、智慧和勇氣膽魄,面對各種環境難題,做出了最佳開采方案,爆破便是其中一項重要工程。為除去煤層上的巖石層,需要一千多噸炸藥分批爆炸,爆炸的力度、時間間隔也要在可控范圍之內,這意味著要安裝有“意識”的炸彈去實現能源開采,不得不令人驚嘆與佩服。
另外,能源種類對環境破環的影響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中國工程師因此將目標移向風能、核能、海底能源、光能等,解決了在戈壁灘上建火力發電廠、烏東德大壩混凝土開裂問題,實現陽光準確反射的跟蹤系統問題,使得中國真正意義上擁有足夠的動力飛速發展。
從太空俯視地球,你會看見,即使背著太陽,這顆星球依舊可以絢麗奪目,在黑暗太空中射放人類文明的光明。
超級工程大學生觀后感800字篇4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座城市的跨海大橋,它以香港的大嶼山為起點,經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后分成Y字形,一端連接珠海,一端連接澳門。全長為49.968公里,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35.578公里,橋長22.9公里。整座大橋將按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行車時速每小時一百公里。 港珠澳大橋作為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項目,港珠澳大橋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港珠澳大橋將連起世界最具活力經濟區,快速通道的建成對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經濟社會一體化意義深遠。建成后將成為僅次于龐恰特雷恩湖橋和寧波杭州灣大橋、膠州灣大橋的世界第四長橋,能使澳門和珠海到達香港的車程由四小時縮短至30分鐘,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可見一斑。
但同時, 作為中國工程師們建造的第一座需要在海中建造的海底隧道的大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工程,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難度同樣難倒了工程師們——復雜的海床結構、惡劣的自然環境、超長的跨海距離,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超級工程。
由于大橋跨越伶仃洋海域,因此工程師們需要解決很多問題。伶仃洋海域是全球最重要的貿易航道,每天有4000多艘船只穿行,航道密集,復雜的海床結構也讓施工難度大大增加,加上每年幾乎會經過的南海臺風,以及不能超過10%阻水率的橋墩建設。
為此,大橋的建設方案提出建設一條6.7公里長的海底隧道,由此需要進行圓鋼筒圍島計劃,從而達到保護海洋環境的要求。為了抑制氯鹽對工程材料的腐蝕,工程師們用了一種高性能混凝土技術,并且采用了高阻尼橡膠材料來保護大橋免受地震的威脅。對于臺風,則選擇加上一個大概50多公分高,1米左右寬的溢流板以確保大橋在7級風的作用下振幅不受太大影響。面對這一系列的難題,建設團隊們通過合作優秀地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保證了工程如期完成的時間。 港珠澳大橋建成之時將創多個世界之最——
最長:港珠澳大橋全長5664米的海底隧道,由33節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沉管對接而成,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
最大:沉管隧道浮在水中的時候,每一節的排水量約75000噸,而遼寧號航母滿載時的排水量也只有67500噸。
最重:沉管預制由工廠化標準生產,使用鋼筋量相當于埃菲爾鐵塔。在這75000噸重的沉管下面,是預先安裝好的256個液壓千斤頂。
最精心:海上的氣候條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沉管浮運和對接的成敗。工程方一年多前就與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合作,做精細化、小區域的海洋環境預報,每天堅持監測預報,花費達3000萬元,只為每個沉管找兩三天的作業時間。 最精細:在沉管隧道安裝之前,還要在挖好的基槽中做碎石基床基礎,即要在40米深的海底,鋪設一條42米寬、30厘米厚平坦的“石褥子”,而這條“石褥子”的平整度誤差要控制在4厘米以內。
最精準:春節過后,一旦找到合適的時間,堪稱世界最大難度的“深海之吻”就將開始,沉管在海平面以下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處無人對接。對接在環境復
雜的海底進行,受多種環境介質影響,共需對接33次,耗時3年。沉管連接處橡膠止水帶要可用120年,對接誤差控制在2厘米以內。
這一系列的成就不僅能使港珠澳的生活發生巨大變化,也大大提高了中國跨海大橋工程的建設能力,港珠澳大橋視頻的記錄,也必定能引導新的一批未來工程師們為中國工程的建設作出貢獻。
超級工程大學生觀后感800字篇5
超級工程3,一部震撼人心的記錄片。開始的時候只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看,但是真正看了一集以后,我就感覺到了這部紀錄片的吸引力。在當今世界科技發展迅速的潮流中,中國處于一個領先的地位。以前以為中國的高端科技只有兩彈一星,蛟龍深水探測器,雜交水稻這些人們熟知的東西。但是,看了這個紀錄片以后才發現,原來中國在各個領域都有自己研發的高端科技,原來我們的社會主義中國有這么多的先進機器設備。
在食品方面,吃飽早就不是中國人民的追求目標了。用全世界7%的耕地養活全世界22%的人口,中國創造了一個奇跡。我們不僅有世界最大的梯田,在北方,零下10多度的地區,依靠現代化的溫室大棚技術,人們冬天也能吃到新鮮的水果和蔬菜,還解決了蔬菜要從南方供應的運輸問題。袁隆平爺爺研究的海水稻,更是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稻米滿倉的景面。我們熟練掌握了生態養魚技術,既為人民提供了充足的海產品食物,又不會破壞生態平衡,我們甚至還擁有自己專業的奶牛修蹄師。這種種發展給了我們對中國食品供應和食品質量的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實現食品不用進口,國人放心大膽的享受我們自己的優質牛肉等操作。
能源方面,我們更是擁有許多高端技術。眾所周知,依靠煤炭作為驅動能源是污染很大的,所以,中國一直都對開發新能源方面格外重視,并且已經掌握了大量高端技術。我們在煤礦附近建造大型發電廠,既減少了運輸過程中的消耗,又減少了污染治理的問題。西電東輸的工程,堪稱一項奇跡。一次次的精準對接,一次次地克服難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們才建成了這條長達幾千公里的輸電線路。東部人民舒適的現代生活,有這條線路的功勞。藍鯨一號,全球最大的深海作業平臺,標志著我們在可燃冰的開發上也有先進技術。除了這些外,我們在水能、核能、太陽能的開發方面也有巨大的成就。
在交通、制造業和城市建設方面,我們的高端技術也是數不勝數。很高興我們的祖國擁有這么多這么先進這么了不起的技術,這部紀錄片大大提升了我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民族自豪感。中國的未來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中國的先進技術將由我們繼續開發,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