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寶萊塢大三學生的觀后感
《三傻大鬧好萊塢》是一部會因為譯名而險些錯過的電影,譯制組應當承擔一部分責任。當今社會,人才競爭愈演愈烈,社會人士要不斷充電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技術革新越來越快,受到影響嚴重程度排名第二的,非學校莫屬。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三傻大鬧寶萊塢大三學生的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三傻大鬧寶萊塢大三學生的觀后感(篇1)
提到三傻大鬧寶萊塢,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對教育制度的諷刺、是對堅持夢想的執著、是不失本性的純真、還是直面恐懼的勇氣?但是讓小編最深刻的是那一份三傻之情,那一份支持你、鼓勵你、真心希望你過得好哪怕你比自己過得還好,友情的最高境界。
蘭徹作為一個朋友,他最不合格的就是一聲不吭的消失,但這也是他最無奈、最無法左右的。面對這樣的時刻,他也只能說一句“有兩個白癡,一定會來找我的”。他知道那一份三傻之情是那么純真,是那么割舍不下。
蘭徹在拉賈的父親病情忽然惡化的時候,他第一時間趕到萊俱的家里,以最快的方法將病人送到醫院,哪怕這時候萊俱已經決定和他劃清界限,他也是這樣關心著他。在萊俱跳樓自殺造成重傷,身上沾滿鮮血的蘭徹騎著摩托車在交通擁擠的道路上焦急的開道,法漢在救護車內眉頭緊鎖。蘭徹和法漢手術室外焦急等候,昏迷時刻細心陪伴,痊愈時刻開心到給醫院每一個人分享甜點。這份真心為你憂、為你高興的情誼,總是能碰到你內心最柔軟的那個部位吧,癢癢的,暖暖的。
蘭徹在法漢壓力非常大的時候,用最溫馨的鼓勵、支持和陪伴著他;蘭柯在法爾漢最糾結最不能下定決心的時候,寄走了法漢一直都沒有勇氣寄出去的信,幫助他下定決心,走自己的路。這份支持、這份鼓勵就是友誼中最耀眼的光輝,給你陽光,給你雨露,給你再選擇一次的機會。
蘭徹等待好朋友面試工作時的忐忑不安,好朋友終于獲得心儀的工作的喜極而泣,這兩個場景讓我不禁想起一句非常俗的一句話“能為你的高興而高興的朋友才是真朋友”。這句話雖然俗,但是卻那么實在,那么暖心。
萊俱是三傻中背負壓力最大,恐懼心理最大的一個人,他跳樓自殺的前一分鐘,腦海里閃過了病重的父親、愁容滿面的母親、因為嫁妝待嫁閨中的姐姐、救父親一命的真心朋友,這些都是他不能舍棄的摯愛的人。跳樓自殺都比這樣的選擇讓自己更加輕松。如果不是這份友情和親情都那么沉重,讓人割舍不下,怎么會是跳樓更加容易。如果不是這份友誼那么讓人難以忘記,怎么會在睡意滿滿的早晨,即可清醒,褲子都沒有來得及穿,只為這個五年未見的朋友。
法漢在自述中說,一直到昨天我都是一個合法公民,就在今天我迫降一架飛機,攪亂一場婚禮,搶走一個新娘,就為了這個混蛋朋友蘭柯。如果不是這份情誼太過深沉,怎么會在以為是朋友父親的葬禮上,看著一個本來不是的背影,步履緩慢,緊咬嘴唇;如果不是這份情誼太過入心,怎么會整整五年的時間都不曾忘記,彼此掛念;如果不是這份情誼太過真誠,怎么會在看到彼此成功,甚至是比自己更大的成功,都會由衷的開心,喜極而泣。
蘭徹看了法漢所有的書,感受他追隨自我開心自在;瀏覽萊俱每一篇博客,分享他生活的點滴。法爾漢和拉賈則一直都在尋找這個不得已消失在他們生命中的朋友。這就是友情吧,即使因為某種原因不能相見,也要有的消息,也會忍不住的關注你此時此刻是否過得幸福,分享你生活的點滴,為你的開心而開心,希望你過得能越來越好,哪怕多年不見,一見面還是可以那么沒心沒肺的扭打成一團,一起傻笑,一起瘋。
三傻大鬧寶萊塢大三學生的觀后感(篇2)
《三傻大鬧好萊塢》是一部經典的印度電影。影片講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與蘭徹在大學求學時的故事。主人公蘭徹與眾不一樣卻又成績優異,這引起模范學生查爾圖的不滿,他們定下約定,然而畢業時蘭徹卻選擇了不告而別,誰都沒再有他的消息。十年之后,查爾圖歸來他找來法罕、拉加,一同踏上尋找蘭徹的旅程,一路上,他們回憶起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最終發現了蘭徹不為人知的秘密。
影片采用了此刻--回憶--此刻的結構形式,一開始是法罕、拉加、查爾圖踏上尋找蘭徹的道路,隨即進入了回憶。在大學生活時主人公蘭徹展現出了他非凡的才華,他特立獨行,想象奇特,卻又總能給人驚喜。他還重義氣,愿意為了兄弟考試過關去偷試卷答案。在主人公蘭徹身上,我感受到了印度人對于國家應試教育的反思與批判,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人才也是經過考試脫穎而出,而應試教育是十分扼學生們的想象力和獨立思考的意識。影片中的模范生查爾圖和主人公蘭徹則是一對十分明顯的比較,查爾圖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死讀書,死背書,考高分。而蘭徹則從不靠死記硬背,靠理解去弄懂每一個概念。
影片以尋找主人公蘭徹為線索,開篇就給觀眾留下了一個懸念,給觀眾帶來了觀影興趣,讓觀眾迫不及待的想往下繼續觀看下去。最終揭曉答案,原先“蘭徹”并不是“蘭徹”。有懸念,有歌舞,有思想,《三傻大鬧寶萊塢》是一部十分值得觀看的電影。
電影結構完整,發人深思,具有印度電影的唱跳歌舞,很有民族特色,同時又極具批判性和教育意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影片。
三傻大鬧寶萊塢大三學生的觀后感(篇3)
最近剛看了一場電影,名字是:三傻大鬧寶萊塢,相信很多人很多年前都已經看過了。這是一部經典的喜劇,在我看來,它絕對是喜劇界里的翹楚,是我最喜歡的電影,沒有之一。
這部電影采用的不是簡單的時光敘事,用的是插敘的方法。故事是從回憶開始進行的,初看來,我還有些不能理解,慢慢的,進入情節,進而才能夠體會喜劇背后帶來的震撼!
我喜歡看喜劇的原因絕不僅僅僅是因為喜劇電影好笑,帶給人歡樂。我更喜歡發覺更深層次的一些東西,能給我靈魂帶來共鳴的一些東西,況且,多數的喜劇電影的臺詞,總會帶有必須的深刻含義。這部電影,也不例外。比如:一出生就有人告訴我們,生活是場賽跑,不跑快點就會慘遭蹂躪,哪怕是出生,我們都得和3億個精子賽跑;再如,“回去吧!你們明天還有考試”“我們有很多考試……但老爸僅有一個” ;“在人類行為學課上我們曾學過,朋友失敗時你難過,朋友成功時你更難過!” 很多很多,經典而深刻。當然,電影里,給我最深印象的還是這樣的一段對話:
蘭徹:“那天我明白了人心是很容易陷入恐懼的,你得哄哄它,無論問題有多大,告訴你的心,‘一切安然,朋友’”
拉加:“這就能解決問題?”
蘭徹:“不,但你增加了應對它的勇氣!”
人,只要生活著,就總是會遇到大大小小的不一樣難題和困難,在人心陷入恐懼時,就去哄哄它,告訴它,一切安好(All is well)。 相信這句話,總會在某個時候,給我莫大的力量,鼓舞著我前進。
最終,仍然用電影里的一句話結尾:“有位智者說……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樂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 。帶著一顆安定的心,出發!
三傻大鬧寶萊塢大三學生的觀后感(篇4)
很早之前就看過這個片子,這次又看了一遍,這部片子表面看來是一部荒唐的喜劇,其實卻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勵志片,看完之后讓人思緒萬千,影片中的三個年輕人的友情真摯而熱烈,蘭徹、法涵、蘭俱,三個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他們從眾多的考生中脫穎而出考上了這所著名的工科院校,每個人身上都承載了家庭太多的期望。
蘭徹是花匠的兒子,從小聰明好學,善良調皮,他代替小主人來那里上大學,任務是四年以后為主人拿回一張光宗耀祖的文憑,可是對于傳統的以分數論等級、以分數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滿和抵制,引來了眾多教師的斥責和刁難。法涵是貧困人家的孩子,他來那里上學的目的就是有錢讓爸爸治病、讓媽媽過上好日子、讓姐姐能夠有出嫁的嫁妝,由于壓力太重,他膽小而謹慎,學習成績一向墊底。而蘭俱喜 歡野外動物攝影,由于懼怕父親的權威,選擇了不喜歡的工程專業,學習成績更是倒數。
三個年輕人,各有自我的生活,各有自我的無奈,因有緣相逢在一所大學的屋檐下,共同分擔著彼此的憂慮和不幸,以各種方式排解著內心的壓力和處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有一句我印象深刻的話就是“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哄它,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一切順利,伙計’。雖然不能解決問題,但讓你有勇氣去應對困難,解決問題?!笔前?,每個人的心靈都是脆弱的,再怎樣堅強的人,也是需要安慰安慰飽受風霜的心的。
學習是興趣,工作是娛樂“有多少孩子能夠享受到這些呢?我們的家長和教師不是把自我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就是把自我的名譽和地位與孩子的前途連在一齊,害了多少孩子啊”有位智者說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樂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讓我們善待自我,善待孩子們,為了他們的健康、自信、歡樂而努力!記得以前看過的一則新聞,報道中國的孩子創造力低至歷史最低,這就是這些年應試教育造成的后果,學生正在成為考試機器,而不是按照自我的興趣去學習。
片子中讓我體會到什么叫喜極而泣,沒有半點壓抑感卻讓人看后懂得去體會和回味,不僅僅僅是教育的思考,還有父母、朋友、甚至成功。我們不是為了成功而競爭嗎?我們追求高分、追求名次,學完后連最基本的動手操作都不會,試問如何學以致用,影片中在搶救莫娜生小寶寶而快速的動手自制所要用的工具。主人公蘭徹為了朋友的滑稽事情讓我們在樂中思考什么是朋友?最終的結局自我去看看就明白: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
劇情開始就是覺得搞笑可是越來越覺得這原先是一部這么與我心靈接近的片子。這篇片子定位是喜劇,好像不太準確,個人覺得定位喜劇有點淡化其中的深刻意義,劇情片更像。作為在中國教育體系下成長的我們80后,是會對此片產生強烈共鳴的。
電影中的經典臺詞—All is well這句話總展現于整個故事中,包括最終喚醒那個剛出生的嬰兒,有點虛構,但展現著一種心態,可是生活中不管發生什么能淡定的拍著胸口說聲All is well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境界。不能”做自我“,總能說聲”All is well“也是好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很怪的片名,近三個小時的片長,有喜有淚,這部電影的經典之處個人認為在于融入了生活,升華到了人性,總能把那些觸動人心的東西演繹的淋漓盡致。
電影的很多情節也許涉及了印度的現實的社會問題,但似乎和我國的國情差不了多少,所以也別總是信口”阿三“。社會很浮躁,我們更是浮躁,總想特立獨行,但現實的生活使我們不可能那樣去做,很多時候只能沿著那特定的軌道或被牽著鼻子走,展此刻我們自我的身上就是親朋的期許,生存的必須,努力的艱難。這部影片中講述的”做自我“也許才是人生終極的成功,故事中融入了親情,感情,友情,雖然很曲折,但最終都近乎完美的實現,然而電影終究是夢想主義的美夢,若在現實中演繹,除了成功,更多的是荒謬!
三傻大鬧寶萊塢大三學生的觀后感(篇5)
電影講述的是主人公旺度以一位富人的兒子的名字“蘭徹”進入皇家工程學院,與另外兩位主人公拉加、法罕的故事。蘭徹以與傳統教育格格不入而不拘一格的學習方式實現著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同時他對待生活的積極樂觀的精神影響著同樣有著夢想但缺乏自信的拉加和一直按父親想法生活的法罕。經過生活的磨練,最終他們各自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拉加成為一名大工程師,法罕成為著名動物攝影師,而蘭徹以自己的真實身份“旺度”成為一名擁有四百多項專利的大科學家,同時成為了一名教師,用他的理念教育和影響著更多學生。輕松、幽默的氛圍貫穿整部電影,但正是這樣一部喜劇電影,帶給了我許多觸動。
關于教育,電影中有一句形象的對白:“即使馬戲團的獅子也會因為怕鞭打而學會坐在椅子上,但你們會說這是‘良好的訓練’,而不是‘良好的教育’”,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和應試教育已經讓現在的學生變得越來越機械化,這其實是一種文化的退步。缺乏主動性和創造力的教育需要不斷反思、革新,才能夠培養出真正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
關于學習,“鹽水具有極強的導電性,初二物理知識,我們都學過,只有他會應用”,當蘭徹用自己制作的簡單導電裝置捉弄學長時,我看到的不是有趣的電影情境,而是在我們身上似乎已經快消失殆盡的活力?!皩W以致用”才是學習的真正目標,當我們一味追求好成績的時候,我們是否思考過我們究竟學到了什么?“死記硬背也許能讓你通過大學四年,但會毀掉你接下來的四十年”,死記硬背扼殺的是我們的獨立思考和理解能力,而生活不是背出來的,人生也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夠活得精彩的。
關于生活,“Aal izz well”可謂是電影中一句簡單卻又核心的臺詞,在他們面對生活中各種不順利的情況時,總能聽到這么一句“Aal izz well”,或許來自他人,或許來自自己。無論眼前是情況多糟糕,也永遠不要對生活、對自己失去信心,學會告訴自己“一切都會好的”,那么,一切一定會好。
最后,關于夢想,蘭徹對法罕說:“知道我為什么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知道你的興趣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跟攝影業結婚,發揮你的才能,想想邁克爾杰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為拳擊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我們的夢想是否已經被“目標”所代替,越來越不會做純粹的夢?離夢想越來越遠,便是離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和人生越來越遠。失去夢想,永遠是一件遺憾而可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