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定海推進教學改革 小班化教學向大班化延伸
教學改革一直是人民群眾關注和熱議的一個話題,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教學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開展,逐步提高學校辦學質量,浙江定海全面推進教學改革,擬將從小班化教學逐步向大班化延伸,受到人民群眾的高度關注。
“老師手里有一個電燈泡,你能讓這盞燈亮起來嗎?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從電學實驗包中選擇電路元件,設計實驗方案。最先完成的小組加3分,第二名加2分,第三名加1分。”在舟山市定海二中教育集團南校區的科學課上,教師王濤正在引導學生學習《電荷與電流》中的“電路探秘”,不等他話音落下,教室里的6個小組紛紛行動起來。
王濤所在的班級共有40名學生,從班額規模上說,不算小,但他仍然力爭關注到每一名學生。40分鐘的課堂上,王濤安排了兩次全班學生的動手測試活動,即畫電路圖和自己動手連接電路,而他講課的時間只有15分鐘左右。
在舟山定海區的30余所中小學中,不管大班額的,還是自然小班化的,如今都在推進小班化教學改革。為何一定要踐行小班化?定海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科室主任黃文波通過觀察發現,小班化教學的優勢不僅體現在課業水平上,也體現在學生的個人品行和創作力上。
事實上,從1997年起,定海區就開始了小班化教學實踐,這10多年來,先后經歷了自發嘗試、試點運行、課題引領和實踐推進4個階段。黃文波認為定海的小班化教學開始得早,但要將生源減少的劣勢轉化為辦學的優勢,關鍵是要用優質課程照顧到每名學生、贏得每名學生。像只有69名學生的冊子中心小學推行的100%作業面批制,教師面對面批改每名學生的每一份作業;城西小學推行的蟹殼畫、海洋國防教育課程,小沙中學的勞技農田等特色課程都讓人耳目一新。
從2015年起,一些大班額的學校也加入了這個探索的行列。因為他們相信,“大小班不僅是人數的變化,更是理念的變通和交融”。
定海二中校長顧海軍提出在行政班不變的情況下,采用“小組捆綁式評價”來照顧那些課堂上發言不積極的學生,比如小組中能力較弱的學生回答問題加3分,相對較強的回答問題加1分。“小組捆綁式評價”實施兩年來,定海二中南校區中考成績創8年來新高,同時讓教師和家長更為欣慰的是,學生的行為習慣也在悄然改變,搶先提問題、質疑答案、自覺復習、提前兩分鐘進教室……
城東小學2015年遷入新校址后,新入學的一年級和二年級平均人數在43人左右。針對一、二年級的教學,學校并沒有采取小班化教學中最常采用的5~6人小組,副校長王海萍說:“因為剛入學的孩子還沒辦法集中注意力,6人小組很容易讓孩子們以為這是游戲時間。小班化教學理念要在課堂上逐層滲透。”
在城東小學一個40人左右的班級里,一位教師上課,還會有6位教師同時在每個小組旁邊,就導學部分的疑難點進行指導,觀察學生的討論方式、學習差異,并將這些差異匯總,再次在集體備課中提出分層教學。為保證每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城東小學還自創了一種舉手法,已經回答一次問題的學生在舉手搶答時要用手指出示“1”,這樣教師會把回答問題的機會留給舉著拳頭的學生。
廷佐小學的平均班額如今都在40人左右。學校先從24個班級里選定9個實驗班,分別進行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的小班化實踐,在實踐中,組織大量教師磨課。比如,在聽課中,一堂課教師的主導控制時間、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小組討論時間,都有專門的教師負責考量。學校還建立了一個小班化課程資源庫,已經成熟的小班化課程供其他教師參考。副校長周余波說:“在大班額中踐行小班化教學要精分時間,因為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我們不怕進入小班化教學的節奏慢,但我們要保證每一步都走得扎實、有效,從心出發,關注每一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