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世界的語文老師:習慣用手語已經不愛說話了
&bsp; 在我們的周圍,有著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或許是因為先天原因,也或許是因為后天原因,聽不到世間上的聲音,聽不到任何旋律,在他們的世界里,除了一片鴉雀無聲便沒有了其他。不過幸運的是,有一批無私而有愛的教育工作者們對他們不離不棄,讓他們了解到世間的各種美好。
南充市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師楊曉提,大學一畢業就投身特殊教育工作,和學生同吃同住學手語、學盲文,24小時做學生的老師、看護、保姆、翻譯……懷抱一顆大愛的心堅守12年,對殘疾孩子無微不至、無怨無悔的陪伴,是她對學生、對教育事業最長情的告白。
緣分
她成無聲世界的語文教師
對楊曉提來說,走進南充市特殊教育學校,是一場機緣巧合。
2004年初,當時楊曉提還是西華師范大學中文系的一名學生,舞跳得好,學校藝術團的老師讓她到特殊教育學校幫忙排舞蹈。&ld;當時就被這些孩子感動了,他們聽不到聲音,聽不到旋律、節奏,但依然對舞蹈充滿熱情。&rd;畢業求職,楊曉提把簡歷投到了這所無聲的學校,入職、任教,一待就是12年。
13日上午,記者見到楊曉提,她剛批閱完高二年級第4課《蜀道難》的試卷作業。干練知性,說話聲音很輕。&ld;和學生們待久了,習慣用手語交流,都不愛說話了。&rd;11時許,高二班教室里上課提示的紅燈閃爍,楊曉提帶著批閱完的試卷,走進教室,開始講解試卷。臺上的她比劃夸張又幽默,臺下,卻鴉雀無聲。12年來,楊曉提都是這樣,靠手勢、眼神、嘴型的交流教學生。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ld;聽說讀寫&rd;在她的教學中,變成&ld;看比摸寫&rd;,直觀教學法成為最基本最重要的技巧。&ld;語文學科中很多很多優美但是沒有具象的東西,學生們解不了,必須化成最簡單的字句。&rd;楊曉提說,因為聽不到,孩子們只能通過看老師的口型和手勢來學習,井然有序的教室里,楊曉提常常是自己說話給自己聽。
習慣
12年來是學生24小時的陪伴
作為普通師范學校畢業的楊曉提,工作前從未接觸過手語。為了更好學習手語,入職后長達一年的時間她都和學生吃住在一起。&ld;學手語不僅是學會正規系統的手語表達,還要學習學生自帶的手語&ls;方言&rs;。&rd;沒進校學習前,很多聾啞學生都是用自己或家人能懂的自創手勢比劃,這相當于手語中的&ld;方言&rd;,如果和孩子不熟悉,根本聽不懂。楊曉提坦言,她自己花了10年時間,才算完全掌握了手語。去年底,她受南充電視臺邀請,成為新聞欄目的手語翻譯,為更多有需要的人士服務。
&ld;外界對特殊學校的老師有很多誤解,有的以為特殊學校的老師也是殘疾人,有的認為特殊學校沒有升學壓力老師很輕松,有的認為我們只需要學會手語就可以,其實,并非如此。&rd;楊曉提介紹,身為一名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必須掌握特殊教育專業知識:教育聽力障礙孩子,要學手語;教育視力障礙孩子,要學會盲文;教育自閉癥孩子以及與殘疾孩子溝通,要會運用特殊兒童心學、康復治療等專業技能;部分殘疾孩子患有癲癇等病癥,老師還要學會醫療護和基礎救治。
特殊學校的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長期住校,這就要求楊曉提和其他老師一起,7天24小時輪流值做學生的老師、看護、保姆、翻譯……為學生縫補換洗衣服、購買生活用品、看護生病住院的孩子,都是她的工作內容。
12年來,這種24小時全天候的陪伴、待命,已經成為習慣。12年來,對殘疾孩子無怨無悔的陪伴,是她對學生、對教育事業最長情的告白。(華西城市讀本記者謝杰 實習生 周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