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生從小被灌輸環保意識和節儉的習慣
現代全世界都在提倡低碳環保,人們也開始逐漸接受低碳環保,而在日本,學生們從小就開始被灌輸“撿垃圾”的意識和習慣,是什么讓日本人這樣的環保,他們的教育是怎樣進行的?想要了解更多最新兒童資訊內容嗎?請看新學期開始 甘肅省將嚴格控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
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C組首戰中,科特迪瓦以2:1逆襲日本。當終場哨聲響起,日本球迷備感痛惜與失落,但仍不忘主動撿拾看臺上的垃圾。
從日本職業足球聯賽到亞洲冠軍聯賽再到世界杯,日本球迷“撿垃圾”的行為曾被國內外媒體多番報道,這似乎已經成為大賽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令人贊嘆的同時也讓人好奇:是什么培養了一個民族如此強烈的環保意識?這種意識的形成絕不僅僅是依靠政府出臺的法律政策來引導和規制的,有關環境的教育和學習在其中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溫室效應、資源浪費、生態失衡等地球環境問題的激化之中,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2006年,日本通過修改《教育基本法》,將“培養尊重生命、愛護自然、為環保做貢獻的態度”定為教育的目標之一。環境教育的實施主體包括家庭、社會和學校。
其中,學校環境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環境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來學校環境教育能夠幫助公民(學生)掌握系統化的環境知識和技能,并且發揮學校教育的“輻射”功能,通過學生向家庭、社區傳遞相關知識和能力,大大提高環境教育的效果;
二來日本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很高,義務教育階段(小學6年和初中3年)的入學率幾乎達到 100%,因而可以說,學校的環境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
2007年修改的《學校教育法》規定,推進校內外的自然體驗活動,培養學生尊重生命與自然的精神、為環保做貢獻的態度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目標之一。
關于環境教育的目標,日本在2004年制定的《增進環保意識及推進環境教育的基本方針》中已明確指出,環境教育旨在培養能夠正確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并能自覺付諸行動、主動參與構建“可持續發展社會”的人才。
所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地球及周邊環境的健全和資源能夠得到保障,世界各國人民能夠據此享受幸福的生活,同時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
進一步講,可持續發展社會又擁有共生社會、自然和諧社會、資源循環社會和低碳社會多個側面。由此,日本環境省制定出《課堂環境教育指南》,分別從這四個方面確立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環境教育的目標。
此外,該《指南》還指出,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環境教育,應重點培養其對環境的感受和體驗,激發他們對環境的關注和興趣。
而到了中高年級,應開始培養學生發現課題、調查行動、思考判斷、表達交流等有助于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換言之,環境教育目標的設定要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
綜上所述,日本學校環境教育的目標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促使學生關注環境及環境問題,了解環境與人類的關系;
向學生傳授環境知識,培養他們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樹立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正確態度;
促使學生認識和思考環境與產業、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養成無害于環境的生活方式;
強調身體力行,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做起;
以保護身邊環境為教育起點,使學生的環境觀立足于本地區。
可見,日本學校的環境教育并不僅限于環境領域,而是擴展到了人與社會的范疇。
其教育的目標也不單是告訴學生環境問題的嚴重性,而是引導學生去評價、去面對、去解決這些問題,即鼓勵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和體驗去關注、理解、思考并實踐,在實際行動中改善環境、改造自我,最終實現環境與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考慮到環境教育的多面性和綜合性,日本沒有在學校開設單獨的環境教育課程,也沒有專門的環境教育教材,而是將環境教育納入現行的課程體系之中,廣泛涉及不同學科領域。
同時,文部省以教師為對象編撰的《環境教育指導資料》,提出了在學校教育中推進環境教育的具體觀點和方法,以期為各科教師提供參照,有計劃地促進環境教育與學科課程的融合。
除此以外,日本還有意識地將環境教育與道德教育、綜合學習時間等聯系起來,促進知識的內化。
其中,綜合學習時間是日本在1998年全面修訂課程大綱時新推出的一項舉措,包括兩部分:
一是學校基于地區、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實施創造性、特色化教育活動的時間;二是學校開展跨學科課題學習的時間。
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決策并據此更好解決問題的資質和能力。
可以說,綜合學習時間與環境教育存在一定的契合性。
另外,綜合學習時間的內容也可以涉及國際理解、信息技術、福利福祉、身心健康等多個領域,具體由各學校自己決定。
鑒于環境教育的跨學科性和面向“可持續發展”內容的廣泛性,將其貫穿于整個學校課程中實施和推進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