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注重孩子的飲食習慣容易患糖尿病
近些年來,兒童糖尿病已經成為了人們所關注的話題。據調查,我國青少年得糖尿病的比例大幅上升,多為肥胖兒童。家長們對孩子的飲食習慣不注意,孩子吃飯不注重細節,營養知識缺乏。大吃大喝等不良飲食習慣都可能會導致孩子得糖尿病。后果嚴重。
日前,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2001~2009 年間,美國19 歲及以下少年與兒童的1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21%,10~19 歲少年的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30%,證實了有關糖尿病在少年兒童中日益流行的說法。
1傳統的飲食陋習:如大吃大喝、重肉輕蔬、逼迫式勸食、獎勵式喂食。
2西餐的逐步流行:如高熱、高脂快餐、甜點、炸土豆、飲料等。調查顯示,30%的學生喜歡進食快餐食品。這些快餐食品口感好,卻含有過量的糖、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膳食纖維含量極少。
3家長的營養知識缺乏、給嬰兒過早添加輔食等。
4兒童戶外活動減少:兒童從小有過重的學業壓力,稍有空余時間則看電腦、電視,所以使得兒童體力活動時間減少,靜坐時間過長。
兒童糖尿病在臨床上可以分為1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和特殊類型糖尿病(如單基因突變糖尿病)等三種類型,最常見的是1 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
據臨床調查,兒童1 型糖尿病多數起病急驟,常有多飲、多食、多尿和明顯消瘦的典型癥狀,70%的患兒在發病后一個月內明確診斷。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經常乏力、體重無原因下降、多尿、夜尿多、遺尿、飲水增多、吃得多而體重和身高都不增長時就要提高警惕,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兒童更要注意監測血糖。
1學習了解糖尿病知識,包括飲食、運動、自我血糖監測、低血糖的簡單處等。
2督促和監管兒童的飲食及運動,建立有規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3監管兒童正確的治療包括胰島素注射和服藥等,因兒童常存在逃避治療的想法。
4經常與患兒溝通,包括病情和學習、生活等方面。患兒在身體狀況不佳時,精神上也非常脆弱,所以更需要家長更多地關愛但不是溺愛。兒童糖尿病控制好后可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包括結婚、生子、工作。
5發現兒童出冷汗、面色蒼白、反應遲鈍等要注意是否有低血糖情況,應及時監測血糖或喂糖水;發現兒童呼吸急促、惡心、嘔吐、腹痛、神志改變等要注意有無酮癥酸中毒,應及時送醫院就診;兒童外出游玩時要準備一些含糖食品,以便低血糖時應急;準備一張疾病說明卡,以便兒童在戶外發生緊急情況時能得到及時救治。
1避免癥狀性高血糖和低血糖癥。
2盡早對升高的HbAl(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進行干預。
3預防家長或孩子于糖尿病產生的心問題。
4預防青春期代謝惡化。
5提供積極的醫療服務和糖尿病管知識。 6維持正常的生長與發育。于兒童飲食和運動的不規律性,加上兒童生長發育的需要,所以更要及時監測血糖,根據患者的飲食運動和生長發育情況及時調治療方案。
對于0~6 歲幼兒,建議HbA1 控制小于85%但大于75%,主要考慮這個階段的糖尿病患兒的脆性,易發生低血糖;對于6~12 歲學齡期兒童,建議HbA1 控制小于80%,主要考慮青春期前的糖尿病患兒低血糖風險高;對于13~19 歲兒童建議HbA1 控制小于75%,如果沒有低血糖發生能控制在70%以下更好,因這個年齡階段需要考慮發育和精神健康,而且有嚴重低血糖的風險。
最后,從預防角度來講,對于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肥胖的兒童應該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有規律的健康飲食,少吃油膩食物和少喝甜飲料,適當運動,課余時間在室外做做操、跑跑步,不要長時間坐在電腦或電視前,家長節假日應多帶兒童去戶外活動,這樣既可以增加活動量,又可以讓兒童精神放松,有利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