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花掉13萬 警惕青少年掉入手游網絡支付"無底洞"
&bsp; 現如今,孩子沉迷于手游的情況并不鮮見,并且,因為玩手游花掉巨款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此前,就有一名熊孩子玩手游,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便花掉13萬元,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哦!對于很多工薪階層的人們來說,都是日復一日積攢下來的。倘若被孩子揮霍殆盡,又該花多少心血才能彌補回來呢?
貴陽市民賀永春把手機給14歲的兒子青青(化名)用了一個月后,與手機綁定的銀行卡內存款少了13萬多元。經過報警、查賬等一番折騰,她才明白,這些錢被兒子通過120余筆交易,購買了3款手機游戲的道具。
為什么看似平常的手機游戲會有如此高的花費?為什么一個月內會產生百余次付費?為什么孩子可以輕而易舉完成網絡支付?賀永春認為,自己對孩子有監控不力的一面,但這一連串的問題也值得引起注意。
今年9月3日的一條短信讓賀永春驚呆了,短信顯示自己銀行卡的余額為15368210元,相比兩天前的余額記錄,卡里少了37萬余元。
銀行卡一直在自己身上,自己近兩天也沒有刷卡消費,卡里的錢怎么突然少了?賀永春以為遭到了短信詐騙,連忙趕到一家銀行查詢了卡上的余額,和短信上顯示的余額相同。
錢去哪兒了?
賀永春趕到銀行卡的開戶行調取了自己近一個月的詳細交易記錄,結果更令人吃驚。交易清單顯示,從8月6日至9月2日,銀行卡內的余額從28806483元人民幣變成了15368210元。
也就是說,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她銀行卡里的余額少了134萬元。而在這段時間內,賀永春自己只用這張銀行卡買了一臺1615元的手機和一件199元的衣服。
賀永春說,這筆錢對于自己來說不是個小數目,今年5月,一家人得到了一筆房屋拆遷補償款,這13萬元幾乎可以在目前的暫住地支付一套小戶型住房的首付款。
仔細查看賬單,賀永春發現了疑點:銀行卡上一個月內的花費幾乎都是以&ld;銀轉財付&rd;的渠道支付,這些交易中,小到3元,大到2850元,其中,金額為6156元的交易數量多達36次,金額為2850元的交易也有10余次,在賬單的末尾,甚至出現了一筆一次性消費了15萬元的記錄。
&ld;銀轉財付&rd;是什么支付渠道?錢支付到了哪里?
在警方的調查中,兒子青青&ld;繃不住了&rd;,他向民警承認,這是手機游戲的支付渠道,錢花在了玩手機游戲上。
得知未成年的兒子一個月玩手機游戲花了13萬元后,賀永春難以置信。但她難以想象的情況在青青看來&ld;十分簡單&rd;。
青青拿到媽媽手機后,很快下載了自己喜歡的三款游戲:王者榮耀、火影忍者和天天炫斗,暑假期間,這是他和小伙伴玩得最多的手機游戲。
玩了三天后,青青控制的角色開始不斷失敗,青青心里開始&ld;不淡定&rd;了,連續輸了幾次后他一狠心,花了615元買了自己想要的英雄角色。
青青的操作并不復雜,他記下了媽媽的銀行卡卡號,銀行卡密碼是媽媽設置的常用密碼,每次媽媽在AT機上取錢時,他都會看到這串數字。在游戲支付界面輸入卡號和密碼,一個驗證碼就發送到手機上,青青輸入驗證碼,輕松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游戲支付。
害怕被媽媽發現,青青快速刪除了手機收到的驗證碼和消費短信。
很快,青青發現充了值的游戲角色有了更&ld;精良&rd;的裝備,在虛擬世界中所向披靡,游戲中的對手也在不斷提升裝備,青青開始了和虛擬世界中競爭對手的&ld;裝備競賽&rd;。
&ld;打不過心里就不服,再說卡里的錢那么多,少一點應該不會被發現。&rd;青青說,這就是他玩游戲時的心態。
每次充值后,游戲中全新的角色或裝備讓他能開心好一陣子。開心過后,青青說,自己也想過&ld;被父母發現之后怎么辦?&rd;但很快就被下一個想要的裝備和游戲角色吸引,再次充值。在手游&ld;王者榮耀&rd;中,青青一共購買了45個&ld;英雄&rd;和36套&ld;皮膚&rd;,在&ld;火影忍者&rd;中,他收集了46個&ld;忍者&rd;,購買了大量&ld;通靈術&rd;。
短短一個月,青青不知不覺地充值了120余次,銀行發出的扣款短信被他快速刪除。如今,青青的心中只有愧疚和懊悔。他曾想在網絡平臺上賣掉自己的賬號,但于事無補。
賀永春發愁,未成年的兒子這么花出去的13萬元能要回來嗎?
作為長期關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律師,全國律協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姚煒耀時常遇到這樣的求助,在他看來,青青與游戲運營商達成的買賣合同是無效的。
姚煒耀解釋說,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條款相關規定,14歲的青青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花13萬元購買網絡游戲裝備的行為,明顯與其年齡、消費能力不符,青青的父母也并不認可他的這個行為,所以他與游戲商達成的買賣合同屬于效力待定合同,其父母有權撤銷這個買賣合同。
&ld;這和未成年人不能購買房產是同樣的道,他的購買行為明顯不符合他的購買能力。&rd;姚煒耀說。
目前,我國的游戲分級制度沒有具體實施,許多游戲并沒有對不同的年齡人群設定門檻,玩家可以沒有限制地進入。而游戲中,對于玩家的購買行為也沒有限制。
現實中,家長要求撤銷買賣行為要回游戲花費并不容易實現。今年6月,青島市民陳先生7歲的孩子玩手機游戲分80次消費了3萬余元,陳先生認為,孩子是未成年人,希望游戲運營商能考慮到這一事實退還部分金額,但遭到拒絕,如何舉證消費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成人行為,是要回花費的難點所在。
事實上,許多類似事件都因家長難以證明是未成年人花費而不了了之。
姚煒耀呼吁游戲運營商有更多擔當,在游戲中通過技術性手段對未成年人進行保護,如要求玩家提供身份證號碼或相應的身份證明,同時游戲后臺應進行一些技術跟進,對連續的大額消費等可能出現的未成年人購買行為進行甄別和提醒。&ld;這既是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也是對游戲商家的保護。&rd;
中國青年報&iddt;中青在線記者 白皓 通訊員 楊威 王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