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害怕體育鍛煉會影響學習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體育鍛煉,他們的鍛煉方式各有不同,許多都是成人們開始體育鍛煉,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據調查顯示表明,大部分的孩子不愿花時間去鍛煉,他們大多認為體育會影響到學習的時間,這也可以看出學校對于學習和體育有著嚴重的分離,才導致如今的現狀。
“上一次全國范圍內的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還是在2007年,按照每5年1次調查的設計,我們應該在2012年發布當年調查公報,但是為了與國家‘十二五’規劃相契合,我們選擇在今年完成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這樣既可以評估‘十二五’規劃的相關狀況,又可以為制定‘十三五’計劃提供科學依據。”在解讀本周公布的《2014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時,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群眾體育研究中心主任江崇民告訴記者,“與2007年總局公布的全民健身活動數據相比,2014年我國城鄉居民體育鍛煉意識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增高,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百分比明顯增加,人均體育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就近就便鍛煉’和‘花錢買健康’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調查結果還顯示,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到公共體育場所進行體育鍛煉,顯現了近年來我國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成效,為全民參加體育鍛煉提供了保障。”
盡管,進步趨勢順理成章,但《2014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并未回避全民健身活動當中的老大難問題,比如“場地不足”和“時間少”仍然是城鄉居民缺席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
“場地設施是開展體育鍛煉的重要資源,在2007年調查的各項障礙中,‘缺少場地設施’占比12.1%,位列第三,本次同樣列第三。雖然,近年來場地設施等硬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鍛煉場地不足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制約因素。”上海體科所研究員劉欣說。
此外,“缺乏組織”選項比例顯著上升,劉欣表示,這反映出兩個新的問題,“一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運動健身行列,其中不少人因不太擅長、或很久沒有參加體育運動,在起步階段需要得到指導和幫助,他們缺知識、缺技能、怕受傷、怕被嘲笑,碰到問題得不到解決,這必然會影響他們的體育參與行為;二是我們的支持環境還不完善,宣傳發動、知識傳播、技術指導、效果評估、團隊激勵這些對人們鍛煉行為具有積極作用、對科學健身具有重要支撐的軟件服務資源,還不能滿足廣大民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健身需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是支撐全民健身發展的重要基礎,重硬件,更要重軟件,這是其未來發展完善的重要內容。”
讓專家更加擔心的,還有6歲至19歲兒童及青少年不參加體育鍛煉各種原因人數百分比中,選擇“影響學習”的人數百分比高達44.2%,這說明“體育”與“教育”在大多數學校仍然分離——多數教育工作者尚未意識到“體育即是教育”,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弊端家長心知肚明,但卻無力擺脫“影響學習”這樣的人為枷鎖,本該有更多時間在操場上鍛煉身體并茁壯成長的孩子被考試分數壓迫得逐漸近視、肥胖。《公報》數據顯示,到了20歲及以上人群,其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中,選擇“沒興趣”、“惰性”和“身體弱”、“怕受傷”的超過20%,這正是在兒童青少年成長期沒有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結果。
事實上,兒童以及青少年接受體育鍛煉指導的路徑增多,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及影響全民健身活動整體狀況的結構。
讓孩子在青少年時代養成科學的體育鍛煉習慣并保持終身,是幾代群體工作者的共同追求,當前老年人群尤其60歲至69歲人群“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百分比高達18.2%,其中健步走和廣場舞兩種健身方式成為絕大多數老年人首選,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副司長邱汝表示,健步走和廣場舞確實是適合老年人身體特征的鍛煉方式,但從文化角度分析,“很多老年人在青少年階段沒有接受過科學的體育健身指導,體育專項技能相對欠缺,所以健步走和廣場舞這兩種簡單的健身方法深受老年人喜愛,如果現在的孩子能夠學到各種體育健身技能,并能長期保持鍛煉,那么他們老了以后就會改變老年人鍛煉方式的結構,比如他們可能會游泳,會打網球,會跳體育舞蹈,這樣的話,老年人的體育生活方式就會更加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