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中考改革方案 減少加分項綜合素質評價成主角
&bsp; 中考改革,是不斷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落實改革方案,是為了讓基礎教育一步一步的擺脫應試教育,更大程度上的保障公平、公正。從長遠角度上來說,對于學生自身,以及教育的發展,是有利的。日前,教育部公布中考改革方案,明確指出將大幅減少加分項,綜合素質評價成主角。
中考改革將削減加分 網絡配圖
教育部公布中考改革方案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
教育部昨天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介紹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體細節。我國將在試點地區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將學業水平考試作為檢測學生完成初中教育和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的主要依據,實現&ld;一考多用&rd;,減輕學生多次備考負擔。據悉,中考改革將從2017年之后入學的初一階段學生開始實施。
&ld;兩考合一&rd;成學業水平考試 網絡配圖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負責人介紹,此次中考改革的目標是逐步建立一個&ld;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rd;的高中招生錄取模式,改變目前高中招生將部分學科成績簡單相加作為錄取唯一依據的做法,克服唯分數論。
他強調,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并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將初中畢業考試和高中招生考試合二為一,實現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試。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課程方案所設定的科目均列入學業水平考試的范圍,即&ld;全科開考&rd;。在考試內容上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在成績呈現方式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數、等級等多種形式呈現。
同時,將改變考試科目構成。語文、數學、外語為基礎學科,統一作為錄取計分科目;體育也納入錄取計分科目,科學確定考試分值或等第要求,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根據文兼顧、負擔適度的原則,試點地區確定其他納入&ld;錄取計分科目&rd;,防止群體性偏科。
這次改革也提出,在每門課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給學生適當的選擇權,發展學生優勢特長。這也意味著,學生的學業水平考試,將可以選擇除語文、數學、外語、體育之外的其它&ld;錄取計分科目&rd;。同時,要文兼顧。沒有選擇的科目,不僅&ld;要學&rd;&ld;要考&rd;,還要達到&ld;合格&rd;。
據悉,各地可針對不同學科的性質和特點,確定具體的考試方式和方法。
綜合素質評價將作為招錄依據 網絡圖
教育部稱,此次改革明確要求試點地區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中招生錄取的依據或參考,讓以往處在從屬、參考地位的&ld;綜合素質評價&rd;成為主角。
具體來說,在評價內容上,要求細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五個方面的評價內容和要求。強調要做好寫實記錄、遴選典型事實材料、將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實材料進行公示、審核、建立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做到程序嚴謹,方便適用。另外,實行誰使用誰評價,高中學校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制定具體的使用辦法,使綜合素質評價在招生錄取中真正發揮作用,破解唯分數論。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稱,經過多年實踐,各地初步建立了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比如山東濰坊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分為四個等級,并與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目同等對待;浙江嘉興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折算為相應分值計入總分,滿分值為20分。
為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大幅減少、嚴格控制加分項目。一是取消體育、藝術等競賽類加分項目,相關特長和表現等計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二是要求各省份組織對本地區加分項目和分值進行清和規范,取消不合的加分項目,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地方實際保留的加分項目,要嚴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資格審核公示制度。
但同時,為了鼓勵學生發展興趣特長,這次改革在提出取消體育、藝術等競賽類加分項目的同時,要求將相關表現等計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在招生錄取時作為參考。
《指導意見》還專門提出,進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給予有條件的高中階段學校一定數量的自主招生名額,招收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學生,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鼓勵發展學生興趣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