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非兒童"難入讀香港名校 深圳正研究返回機制(2)
在程菲為孩子幼升小憂心忡忡的同時,有著類似處境的父親羅生(化名)卻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他已為今年9月就要上學的&ld;雙非&rd;兒子素素(化名)做出了決定:回深圳上私立小學。
家住深圳的羅生稱,讓小兒子素素在香港出生是為了&ld;逃避&rd;當時的計生政策。&ld;因為家住深圳,進出香港很方便,一些深圳家庭會選擇到香港生孩子,而且真的只是普通的工薪家庭。&rd;羅生說。
在全面放開二孩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ld;按照本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繳納社會撫養費的人員,是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其他人員還應當其所在單位或者組織給予紀律處分。&rd;
因為政策制約,很多家長為躲避繳納社會撫養費或是避免紀律處分,往往選擇到香港生子。
6歲的素素此前也一直都是在內地上學,他在深圳的一所私立幼兒園上了三年完的課程。今年9月,素素要上小學一年級了。
&ld;也不是沒考慮過到香港上小學,只是香港政府給素素派的學位遠在機場、迪士尼那邊,如果每天跨境上學,來回花在路上的時間就會有七個小時,實在不忍心讓小朋友這么辛苦。&rd;羅生無奈地對澎湃新聞說。
羅生發現,幾年前鄰居家的&ld;雙非&rd;孩子可以輕松入讀深圳的私立學校,但現在學校要看家庭購房和社保情況。
據羅生介紹,雖然深圳有課程體系與香港接軌的兩所港人子弟學校、9所開設&ld;港籍學生班&rd;的民辦學校。但這些學校當年的設計規模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今的招生規模,生源超過接納能力的一倍不止,很難成功申請入讀。
最終,羅生為素素選擇了深圳的一所私立學校就讀小學。羅生表示,一年兩三萬的學費在他勉強可以承擔的范圍之內。據他介紹,招收香港籍兒童的深圳私立小學每年學費從四五千到十幾萬元的都有。四五千元的他覺得教學質量實在太差,而十幾萬的國際學校確實上不起。
同樣是為了&ld;逃避&rd;計生政策而去香港生下小兒子丁?。ɑ┑男烀簦ɑ┰诤⒆由闲W的問題上,做出了與羅生截然相反的決定。
去年9月,丁丁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徐敏當時和丈夫商量后,就決定自己帶著丁丁定居香港,丈夫則繼續留在北京工作。
在朋友的幫忙下,丁丁比較順利地進入香港一所公立學校就讀。
但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轉變明顯太過突然,對于新環境新學校還需要慢慢去適應。
剛剛入學時,丁丁就向徐敏抱怨聽不懂英語老師說話。徐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雖然孩子之前在北京讀的也是很好的幼兒園,但是 香港小學的英語難度和內地高中差不多,學校的英語課都外教全英文授課。為了讓孩子的學習能跟上進度,徐敏只能帶著丁丁在課后上輔導班補習。
此外,香港使用的是繁體字,&ld;簡轉繁&rd;又成為困擾孩子的一大難題。丁丁一時面對大量的繁體字根本無從下手,徐敏只能自己輔導,幫助兒子攻克難關。
看到丁丁這么辛苦,徐敏坦言也有過動搖,但是她認為目前只是一個過渡期,會慢慢變好的。
不會粵語的徐敏母子在香港居住除了溝通有些困難外,還要面臨生活水平的落差。徐敏告訴記者,之前在北京住的房子有100多平方米,比較舒適,如今到了香港,只能蝸居在4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前后差別可想而知。
不過徐敏也坦言自己并未有遭受所謂的&ld;港人歧視&rd;。她告訴澎湃新聞,作為一個開放性城市,香港人大都很有禮貌,&ld;至于網上瘋傳的那些不文明言行,可能只是個案吧&rd;。
據《南方日報》2016年6月報道,從2012年起,深圳市公立學校原則上拒收港澳籍的學生。
深圳市市政協委員陳昳茹告訴澎湃新聞,目前&ld;雙非兒童&rd;不能報讀內地公辦學校的根本原因,在于沒有相關政策文件的支持。2016年,在深圳市兩會上,她向深圳市政府提交了一份關于將港澳籍學童納入公辦學校教育的提案。
陳昳茹在提案中指出,官方數據顯示多年來父母雙方或父母一方非香港居民在港生育的子女已有20多萬,深圳臨近香港,很多家長選擇落腳深圳送孩子跨境上學,這一群體的數量近年來也是在穩步增加,如何解決這一群體&ld;教育難教育貴&rd;的問題成為政府不得不面對的議題。她認為,將港澳籍學童納入公辦學校教育體系,是目前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就提案目前的進展,她表示深圳市教育局還未有任何正式回復,但是深圳市教育局已經就&ld;雙非兒童&rd;入學問題進行相關研究討論。
對于雙非兒童在深圳的教育難問題,澎湃新聞8月8日采訪了深圳市教育局政策法規處的胡處長,據他介紹,有關這方面的政策目前還在研究之中。他認為,深圳和國內有些地方不完全一樣,&ld;一方面是量(注:雙非兒童數量)的問題,一個是和香港的關系,沒那么簡單&rd;。據他說,相關政策也有和香港相關部門進行協商,被問及政策發布的時間時,他表示目前不便透漏。
8日,澎湃新聞還就&ld;雙非兒童&rd;上學的問題電話聯系了香港教育局,香港教育局的工作人員回應稱目前所有的政策都以網站公布為準。
在香港教育局的官網上,有專門針對內地家長的通告,通告上寫著:&ld;學童每天長途跋涉跨境上學,身心均承受很大的壓力, 既影響學習效能,亦不利家校合作。加上現時大部分邊境管制站的處量快將或已達處上限,為跨境學童而設的交通便利措施亦不可能惠及所有跨境學童。如家長決定安排居于內地的子女跨境來港就學,應充分了解各邊境管制站的交通配套安排,并及早自行為子女安排往返的交通。&rd;但是該官網上并沒有港籍兒童如何在內地就讀的任何說明。
程菲很盼望相關政策能出臺,她計劃讓丹丹在香港接受完小學教育后,回到內地念初中和高中。在英國留學多年的她認為,內地中學階段的應試教育可以讓孩子比較完和系統地搭建知識體系。她也希望丹丹能夠在內地讀完大學再考慮去境外深造。
同樣盼望政策出臺的還有羅生,他覺得不止是香港戶籍的孩子,包括農民工的孩子,任何孩子都應該有權利在深圳平等地接受教育。
但羅生表示,如果沒有政策出臺,他希望兒子在深圳念完小學后可以去香港接受中學教育,從初中開始就可以獨立地在香港生活。&ld;每個月給他五六千塊錢,讓小孩子在香港租個床位也好,租個房子也好。很多人小時候也是這個樣子的,也不是天天住在家里的,我也是從初中起就遠離父母去縣城讀書。&rd;
對于深圳正在研究的&ld;返回機制&rd;,徐敏目前則沒有回內地的打算,她表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孩子和自己也都要適應一段陣痛期,她希望孩子能在香港讀完高中。
&ld;不適應是肯定的,但是我和孩子都在慢慢地適應,我相信這樣一段經歷對于他們來說,也會是非常寶貴的經歷。&rd;徐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