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觸網年齡日趨低齡化 應該如何應對
&bsp; 兒童觸網年齡日趨低齡化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他們通過網絡瀏覽視頻、玩游戲、查資料等等,看似沒有什么影響,但是不得不注意的一點是,網絡信息魚龍混雜,有健康的,自然也有不健康的,孩子們如何應對網絡上的各種誘惑,安全上網。這是一個值得大家認真思考的問題。
打造一個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加強網絡秩序治頓,制定科學的信息分級制度勢在必然。鑒于越來越多未成年人成為網民、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越來越低的嚴峻形勢,這項工作顯得尤為緊迫。
據《人民日報》報道,騰訊公司日前發布的《兒童安全上網指引報告》顯示,90%的中國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互聯網,其中城市兒童觸網率近95%,兒童首次觸網年齡越來越小,56%的兒童初次上網年齡低于5歲。另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底,中國網民總數已達688億,19歲以下網民占全體網民的241%,其中年齡低于10歲的網民超過1800萬。
這些統計數據反映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是&ld;小網蟲&rd;越來越多,而且成為網蟲的年齡也越來越小,三四歲的小 孩子 拿著智能手機、iPad等工具看動畫片,玩游戲的場景太平常了。孩子把玩網游、聊天、看視頻當成了每天主要的娛樂方式。這些小朋友們使用電子設備的熟練程度,甚至比一些成年人還要高,你要是從正在興高采烈地玩游戲、看動畫片的小朋友手中奪走他們的設備,他們肯定得跟你沒完。
如何看待兒童觸網,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這個時代的未成年人毫無疑問是真正的&ld;互聯網原住民&rd;。在互聯網時代里,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iPad等電子設備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它們重塑著我們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使用互聯網也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這是兒童首次觸網年齡越來越低的社會背景。而要想把兒童屏蔽在互聯網之外,不讓他們接觸互聯網,不僅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實際上也做不到。
但是,如何避免兒童過早的成為&ld;屏奴&rd;,降低過早接觸互聯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兒童接觸互聯網并過早成為&ld;屏奴&rd;,會影響他們的視力、身體發育,而沉迷于手機游戲、動畫片,還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態度,降低他們的學習熱情。而且在兒童的成長期過多地接觸互聯網,使用電子設備,必然會減少他們人際互動的時間和機會,對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性格的發展帶來深層次的影響。
另外,而互聯網中的信息魚龍混雜,不乏暴力、色情、犯罪等內容,也會對缺乏自制力以及辨識能力的兒童造成不良影響。研究證實,一些地方的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齡化趨勢,與未成年人接觸太多互聯網不良信息有關。一項調查顯示,在成人受訪者中,認為兒童使用網絡&ld;利大于弊&rd;的占26%,認為&ld;弊大于利&rd;的占34%,其余則認為&ld;不好說&rd;。家長擔心孩子過早、過度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顯然有其現實的緣和考慮。
兒童接觸互聯網是不可避免的,兒童觸網低齡化趨勢也難以扭轉。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讓網絡成為兒童成長的幫手、助手和工具,讓網絡服務于兒童的成長,并把網絡帶來的不利影響減小到最低限度。
從家長的角度來講,家長應該對兒童接觸互聯網有一個清醒的、正確的認識,既不是&ld;談網色變&rd;,也不是放任自流,要對兒童接觸、使用互聯網進行正確科學的引導,使之保持在合、適度的節奏和頻度。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講,隨著兒童接觸互聯網的現象越來越普及,學校教育也必須跟上形勢的發展,加大網絡安全教育,增加媒介素養的教育內容。英國早在2006年就已經明確規定,全國學童要接受網絡安全教育,要向學生傳授有關網絡潛在危險的知識,警告青少年不要隨便在網絡上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也在2010年要求中小學今后向學生開展網絡安全教育。我國在兒童網絡安全教育方面的薄弱環節要趕緊補上。
就社會而言,打造一個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加強網絡秩序治頓,制定科學的信息分級制度勢在必然。雖然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鑒于越來越多未成年人成為網民、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越來越低的嚴峻形勢,這項工作顯得尤為緊迫。
本報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