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位老師赴英上數學課:用上海中學生教材講課
&bsp; 自古以來,中西方文化就存在著較大的差別,更別說教育的方式方法了。但是,此前,3名中國教師共赴英國,用上海中學教材為當地的孩子們上起了數學課。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這可是精挑細選出來的老師們,深思熟慮之下做出的決定。而且這種方式所帶來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進才實驗中學三教師:中英教學各有特點
2009年和2012年,上海學生連續兩次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實施的PISA測試中獲得&ld;世界第一&rd;,受到各方關注。
為什么上海學生這么出色?上海老師在教學方面又有什么獨到之處?2014年4月,英國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正式啟動了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項目之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2015年6月,市教委面向全市中小學甄選了34名小學教師和34名中學教師,前往英國&ld;上數學課&rd;。
進才實驗中學的林徐勱、胡軼群和徐昊3位年輕教師,分別在英國四所中學當了三個星期的數學老師。英國同行走進他們的教室,聽他們用上海中學生教材講課。有著20多年教齡的老教師科林斯評價:&ld;中國老師的教學方法系統簡單,容易讓學生接受。&rd;
更專注基本功
畢業于華師大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林徐勱是給諾丁漢明斯特學校8年級學生上課,內容分別是分數和式。
第一天上課,林徐勱感覺很&ld;痛苦&rd;:&ld;我說分子、分母這些名詞時,學生們一頭霧水。&rd;后來才知道,對于數學專業名詞,英國學生都不太講究,老師也沒有嚴格要求。比如分子,就說&ld;上頭的數字&rd;,分母就是&ld;下面的數字&rd;。而對于交換律、結合律等數學學習基本功,英國老師也沒有系統地教過。林徐勱說,因此每節課的起點都很低,要從最基本的概念復習開始,一些運算的技巧沒有掌握到位,學習效率就沒有上海學生高。
林徐勱說,其實數學學習,扎實的基本功很重要。越往后數學越難,比拼的就是基本功和如何融會貫通地運用。
更有個性邏輯
在英國,幾位老師在觀摩當地老師上課時,突然發現了上海老師的&ld;影子&rd;。一位當地老師在上數學課前,用了3至5分鐘進行熱身計算,而且將當天課堂的主題根據難易程度分成了金、銀、銅三個層次,逐個討論和講解。
胡軼群認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了數學的學習和教學方式:&ld;其實英國的學生學得不比我們的學生少,但教學方式不同,學生能接受的也不同。&rd;
胡軼群說,他會在課前花3到5分鐘將原先學過的基本知識引入當天學習的要點;英國老師會直接拋出問題,然后用一節課來講其中包含的所有知識點。&ld;我們則會把這些知識點拆分成三節課,每節課再根據從易到難逐個完成教學目標。&rd;胡軼群認為,從情景引入,到最后總結歸納,還有中間環節的層層遞進,上海的數學教學是很有邏輯和系統性的,這比國外&ld;扁平式&rd;教學方式可能更有效果。
雖然國外學生的課堂更為自開放,但在英國老師眼里,中國老師的課反倒更有個性。胡軼群說:&ld;我們創造的數學情景,一些自創的概念辨析題,英國老師都認為很有創意,容易被學生接受。&rd;
更愛&ld;抱團&rd;打磨
到英國教書,三位老師都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基本不按教材教,教案全老師自己確定。
徐昊解釋說:英國的數學老師要教不同的年級,跨度很大,每天又有4到5節課,所以一般而言,英國的老師相對比較獨立,這和上海老師有很大的不同。&ld;我們更講究團隊合作。比如我們經常有教研組集體備課,每個年級有教研組長,還有市區一級教研員來交流,教研活動平臺也很豐富。而英國老師之間很少有分享。&rd;
她舉例說,比如我們的教材、教案和課件,甚至留給學生們的課后作業,大多數都是老師們討論研究,經過&ld;千錘百煉&rd;出來的。這些經驗的分享很受外國同行的推崇,&ld;他們很羨慕我們有這么系統的教學研方式。&rd;
不過,三位老師認為,英國的教學方式也有他們的特點:&ld;他們的教學關注更多的精英學生,而我們兼顧的是絕大多數的學生,側重點不同,教學方式也會有所不同。&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