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香港近半成受訪初中生有抑郁傾向
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因為,在當下這高速發展的社會里,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物價水平蹭蹭上漲,給人們的心同樣造成了不可忽視的高強度壓力。所以,為了祖國的發展,也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成了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
中新網1月24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網站報道,有調查發現,香港近半成受訪初中生有抑郁傾向、甚至可能患上抑郁癥,另有約4成初中生有焦慮傾向。調查又發現中國香港中學生抑郁個案的比率遠高于英國。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與香港小童群益會合作推行&ld;合正向心學與音樂治療元素‐‐正向大使計劃&rd;,在2014年9月至2015年12 月,以問卷形式訪問1700多名中二至中三學生,以了解他們的焦慮和抑郁狀況、主觀快樂指數,以及影響他們情緒和快樂感的正反因素。
結果顯示,47%的受訪初中生有抑郁傾向,當中有211%初中生可能患上抑郁。另外,有406%初中生屬于有焦慮傾向,有155%屬于可能患上焦慮。當中,男性中學生焦慮情況顯著低于女性,但抑郁問題則顯著高于女性。
而與外國同類型研究相比,今次研究中焦慮個案的比率相若,但中國香港初中生抑郁個案的比率遠高于外國。
研究亦發現,兒時受虐及創傷經驗與青少年的抑郁和焦慮問題有明顯正面關系,而希望感、情緒智商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則有明顯負面關系。至于,快樂指數方面,同輩支持、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希望感、情緒智商與青少年的快樂指數有顯著正面關系。
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昌表示,音樂治療的活動形式如聽、唱、演奏、律動等,能夠有效協助青少年表達情緒、發揮創意和學習合作解難。
她認為,家長(微博)應了解子女的需要和留意他們的精神健康,在溝通過程中發掘并發揮子女的正向特質;學校可以運用正向心學的概念,舉辦小組活動、推動學生運用個人的優點和強項,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及挑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