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過分操控導致香港三成小學生得焦慮癥
家長關心孩子天經地義,但是家長常常將這份天經地義拿來操控孩子,長期以來,孩子自然而然的害怕跟家長溝通,逐漸的就會產生隔閡。家長關心孩子,愛護孩子,也要學會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地引導孩子,而不是操控命令孩子,家長的換位思考更容易讓孩子去接受家長的想法,這樣孩子才能夠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也就不會感到焦慮了。
據港媒報道,一項調查發現,近三成香港小學生受焦慮征狀困擾,部分達杞人憂天的程度,例如擔心壞事會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怕事情不順利和害怕上學等等;此外,原來家長過分操控孩子,亦會加劇對方的焦慮,有關征狀或會延續至中學,令學童&ld;小驚到大&rd;。專家建議,父母應該多與子女溝通,學校則要協助學童建立歸屬感,減少孩子的不安感覺。
&ld;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rd;在今年1月至3月期間,以問卷方式向12所學校共1,022個小三至小六學生進行調查,了解他們的焦慮征狀。調查以兒童焦慮相關情緒障礙篩查表(SARED)量度兒童焦慮征狀,分數愈高,焦慮感愈大。
調查結果顯示,本年度小學生的SARED平均值為2249分,以西方標準25分來說,是次調查中有近278%學童的焦慮程度達到&ld;需要關注&rd;水平;同一機構在今年8月發布的香港中學生研究所得結果相若,有焦慮的學生比率為293%,依此推論,香港中小學生受焦慮困擾的情況令人關注。
調查分析指,受訪小學生普遍有&ld;分離焦慮征狀&rd;,有30%受訪學生在過去3個**常感到&ld;不喜歡離開家人&rd;,另有20%及25%人曾經常夢見有不好的事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此外,部分學童有&ld;廣泛性焦慮征狀&rd;,20%人經常擔心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夠好及擔心事情會否順利。另有部分學童有學校恐懼征狀,例如有9%及7%學童怕上學和在學校時會頭痛。
學業成績最令學童受壓
此外,逾12%受訪學童經常感到有壓力,其中學業相關壓力以學業成績(23%)最令受訪學童感到壓力,其次為家庭壓力來源,如被父母責罵或處罰(21%)。
17%指母&ld;一定不會&rd;安慰子女
調查又發現,家庭壓力與學童的焦慮程度有很高的相關度,有17%受訪學童反映,母親一定不會在他們難過時予安慰,亦有14%人指母親不明白他們的困難和憂慮;另有17%受訪學童指母親經常嘗試干涉子女,及有16%指其母對自己太過保護。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青少年及家庭服務協調主任李潔露指出,母親的溫暖親切程度可降低子女的焦慮程度及征狀;相反,母親的控制愈多,就愈容易提高子女焦慮程度。
李潔露建議,家長應多花時間聆聽子女心底話,了解他們的思想模式,同時為子女安排自和玩樂時間;學校應建立關愛校園,增加師生、學生之間的相處及為學生建立歸屬感。
現就讀中一的一名學生,曾在小四時因學業壓力和同輩相處問題而出現焦慮征狀,上學時會反覆頭痛、肚痛,令她逃避上學,一星期試過有三四天沒有上學。她曾因患濕疹而缺課一星期,復課后卻被老師懷疑她捏造不交功課的借口,令她對老師失去信任。這名學生的媽媽說,她以前是個開心的孩子,但自高小面對升中壓力后,性情大變。她為了令女兒不用面對過分的壓力,已為女兒選擇功課較少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