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雙特"工作室落戶東城區回民實驗小學
來源標題: 東城區回民實驗小學:語文“雙特”工作室落戶了
教育的改革其中就包括了一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用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的方式來帶動教育事業的發展。近日,京城小學迎來一個令人歡喜的好消息,兩位特級教師工作室雙雙落戶東城區回民實驗小學,為這所百年民族老校的發展增磚添瓦,他們將與這里的師生們一起共同筑造美好的明天。
2016年元旦剛過,京城小語界就傳來好消息。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與北京市民族教育學會的主持下,張立軍和劉燕君兩個語文特級教師工作室落戶東城區回民實驗小學。這所百年民族老校將在專家引領下,以其厚重的文化積淀和甘當教育改革先鋒的勇氣,在語文教學改革的路上繼續牽手戲劇教育,為師生的共同成長助力。這件開年“好事”的背后,有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結緣戲劇:
發現語文學習新途徑
六年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小學語文教研室張立軍主任與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的語文專家受劉燕君校長邀請來到天橋劇場。他戴上鮮艷的紅領巾,坐在孩子們中間,興致盎然地觀看了全部由小學生主演的戲劇。
語文教材中的文本被師生共同創編成鮮活的校園劇,搬上了絢麗的舞臺。傳統文化中的成語故事《揠苗助長》,被孩子們演繹得生動曲折。瞧!翩翩起舞的小禾苗活潑、快樂;急于求成的農夫愁眉不展。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也被孩子們搬上舞臺,呈現出一幅幅溫馨的畫面: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悠閑自得的畫面引起臺下陣陣掌聲……
張立軍主任被孩子們入情的表演吸引了,被師生們的創作感動了,更被劉燕君校長所帶領的團隊在語文綜合實踐方面的創新探索震撼了。他指出:“語文是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學生通過角色擔當,用親身體驗的方式活化了語文的學習,拓展了思維的深度,體驗了人物的情感。這對學生的生活態度、社會情感以及價值觀的形成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用兒童戲劇的方式來學習傳播成語故事,賦予詩歌新的魅力,從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劉燕君校長帶領她的團隊摸索出的一條巧妙而有效的語文學習途徑和方法。張立軍主任的高度評價,極大地激勵了劉燕君校長和她的團隊,也正是從那一刻起,彼此共同對戲劇的熱愛注定攜手譜寫戲劇綜合實踐課程新篇章。
推進課改:創新素質教育新模式
從此,特級教師張立軍主任持續關注回民實驗小學“和·合”民族戲劇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在這一過程中,又恰逢《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的頒布。張立軍主任多次來到回民實驗小學,與教師們一起深入解讀《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特別是結合劉燕君校長提出的戲劇教育核心思想,引領教師們共同探索“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民族戲劇綜合實踐課程在多學科融合、活化語文方面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在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生活化、語文學習藝術化、語文學習多元化等方面做了很多科學且大膽的嘗試。張主任親自執教,以《草原》一課為例,現場詮釋有民族內涵的名家名篇應怎樣把握。課堂上,張主任借助文本著力幫助學生建立聯想思維。巧妙的設計、不著痕跡的引導、詩意的語言,使得學生們興致勃勃、思維活躍,聽課的老師們也被深深地吸引了。張立軍主任以他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語文教育的獨特見識,帶給師生具有生命力、增長力和發展力的課堂,創新了素質教育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