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日益突出 父母成最敏感字眼
我們的周圍存在著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他們長期和父母分割兩地,父母們為了改善生活條件,無奈&ld;扔&rd;下孩子來到異地他鄉,尋求工作機會,孩子們被迫待在家中生活學習,久而久之的就出現了留守兒童的現象,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問題丞待解決。而這些問題的存在,正是因為孩子們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造成的。
漁洞小學位于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隆福鄉,從縣城出發需要近兩個小時的車程。因地處山區、經濟收入有限,很多父母不得不外出務工。
&ld;我們現在共有289名學生,多為留守兒童。&rd;漁洞小學羅校長說,目前學校有一半以上的學生父母常年不在家,一些孩子甚至幾年都見不到父母。
&ld;弟弟今年上二年級,在學校里基本都是我幫著照顧,幫他洗碗、洗衣服,每次來學校之前都是我收拾好東西再帶到學校。&rd;聊起學校里的生活,11歲的小云(化名)向記者傾訴自己的煩心事,&ld;弟弟很頑皮,每次玩耍都會把衣服弄得很臟,說他也不聽。&rd;小云說,&ld;希望弟弟能懂事一點,這樣我也可以省心,因為爸爸媽媽都不在家。&rd;
聊起父母后,小云突然流起淚來。據學校老師介紹,和小云一樣,父母對于很多孩子來說是敏感的字眼,也是孩子幼小心靈里最不愿被觸碰的地方。&ld;特別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一旦聽到有人聊起和父母相關的話題,他們總躲到一邊不愿意講話。&rd;
父母離異后,小玲(化名)一直跟隨爸爸生活。她告訴記者:&ld;我喜歡畫畫,畫爸爸媽媽,畫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我戴的項鏈也是媽媽給我買的,一直戴著。&rd;話語間,小玲不時撫摸著手掌上的一道傷口。&ld;這是之前我不小心弄傷的,當時很疼很疼,那一刻我想,要是有爸媽照顧我就好了。&rd;
&ld;在農村貧困地區相當一部分孩子是留守兒童,他們不少人從小就住校。在人生旅途中,他們是一群精神孤獨的長跑者,他們有很多困惑,卻沒人可以交流;他們渴望親情,卻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rd;長期在中國西部山區任教,并編著《中國留守兒童日記》一書的教師楊元松說。
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于精神上缺少關心,留守兒童情感上常常處于&ld;饑餓&rd;狀態。不少留守兒童表現出明顯的孤獨、內向、敏感、逆反等狀態。
‐‐長期留守帶來內心孤獨。
記者在廣西西部大石山區采訪發現,一些留守兒童比較內向,見到記者后遠遠地站在墻邊盯著看,不愿意交流。&ld;他們有的也不怎么和老師說話,即使老師主動關心詢問,他們也不愿意把心里話講出來。&rd;在廣西田陽縣鄉村小學任教的譚老師說,有的孩子會有&ld;爸媽不要自己&rd;或&ld;爸媽不喜歡自己&rd;的想法,有的孩子雖然會和父母電話聯絡,但是聊天時也不愿向父母袒露自己遭遇的不開心事。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旭東等專家指出,自我接納、情緒、人際交往等社會性發展問題,是少年兒童個人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社會性發展出現問題的人,往往身心健康受到明顯傷害,甚至嚴重影響其道德發展。
‐‐家庭壓力帶來心負擔。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項對全國7200名中小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827%的留守兒童經常或有時做家務,508%的留守兒童自己洗衣做飯,30%留守兒童在家需要照顧弟妹,131%照顧長輩。
張旭東表示,農村留守兒童干家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這里面既有迫于生活的無奈,也有過早體會到大人的艱辛而主動分擔家庭責任。&ld;其中,女孩一般比同齡男孩成熟,更懂得家人的艱辛,內心也更為敏感和脆弱。&rd;
‐‐意外傷害、校園暴力、性侵等帶來心創傷。
來自全球兒童安全組織(中國)的研究顯示,中國平均每年有近5萬名0~14歲兒童因意外傷害死亡,留守兒童是其中主要受害群體。
此外,校園暴力以及性侵等問題也會給留守孩子帶來巨大心創傷。&ld;前段時間就發生一起孩子擔心被打而不愿返校的情況。&rd;都安瑤族自治縣一所鄉鎮中學的一名老師說。
‐‐缺乏親情溝通和有效引導出現逆反心。
專家認為,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家庭教育缺失、親情溝通較少的成長環境中,心健康水平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有的會出現逆反心,甚至產生攻擊、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加之受手機、網絡游戲等不健康內容影響,一些留守兒童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留守兒童心問題突出使得家庭、社會、學校等關愛體系不到位的問題進一步凸顯出來。
家庭教育主體缺失。廣西壯族自治區婦聯在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研時發現,留守兒童父母責任意識薄弱,不重視履行管教職責,造成家庭教育主體移位。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爺爺奶奶監護,一些外出務工的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自我保護意識的教育和提醒,還有的甚至連生活費都不管。而隔代的監護人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有的還體弱多病,很難承擔起對孩子的教育責任。
&ld;因為缺乏親情關懷,一些女孩子來例假了都不知道怎么處,就用臟的棉被擦一下,非常不衛生。可是我們學校都是男老師,也沒法教她們生知識。&rd;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雅龍鄉龍齊完全小學支教的志愿者侯城亮說。
學校監管仍有不足。當前不少貧困地區都設立寄宿制學校,這為留守兒童提供了監護,但部分寄宿制學校人力物力短板突出。一些寄宿制學校只得外聘附近村民、返聘退休教師,或者讓學校老師輪流當值。有的老師既是班主任、科任老師,又是宿舍管員、生活老師,&ld;三頭六臂都不夠用&rd;。
社會關愛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農村貧困地區留守兒童多居住在交通、生活不便的地區。對于專業社會工作者而言,因受項目委托被學校、社工機構派駐到當地開展留守兒童社會工作,項目一旦結束大多數人也就隨之離開。有的社工機構雖然在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地方設立社工站,但社工數量較少,流動性較大。
此外,農村兒童校外活動陣地覆蓋率低。據統計,廣西現有村委會14359個,但2/3以上沒有兒童校外活動陣地,部分有活動陣地的,配套設施也比較簡陋,留守兒童在閑暇時間與伙伴玩耍和交流機會少了很多,樂群性受到影響。
基層教師及專家表示,在逐步完善農村貧困地區中小學的教室、宿舍、食堂等學習生活硬件的同時,更應增強對留守兒童心健康的關注,通過建立健全心關愛服務政策、加強家庭教育宣傳和農民工父母心指導、加大社會工作者和教師心培訓投入力度等舉措,讓更多陽光照進留守兒童的精神世界。
&ld;目前,我們已提出并開展在留守兒童較多的村、屯建設&ls;兒童家園&rs;工作,在&ls;兒童家園&rs;通過組建愛心媽媽、代家長、知心姐姐等隊伍,開展愛心陪伴等關護活動,效果較好。&rd;廣西婦聯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提倡&ld;兒童家園&rd;建設,廣西已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女童身心健康保護工作的意見》等文件,今后各地相關部門將合資源,逐步完善留守兒童心服務政策。
多位基層教育工作者呼吁,未來還應進一步加強對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的宣傳教育工作,對監護人開展有效的培訓,提高父母及監護人家庭教育水平,強化父母的責任。
&ld;不少研究表明,母愛是孩子身心和情緒健康發展的基礎,缺乏母愛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在情緒方面呈現偏異和障礙。&rd;一位受訪人士表示,在強化父母責任的同時,還可探索開展&ld;產業到家、留住媽媽&rd;工程,發揮農村婦女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生力軍作用,讓婦女在家門口就業,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專家建議,一方面,要改善農村教師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條件,使其能安居樂業;另一方面,為農村教師提供一定的心指導和綜合素質培訓,建立一支&ld;專職為指導、兼職為主體&rd;的農村寄宿學校心輔導工作隊伍。
張旭東等專家還建議,完善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機制,加大留守兒童社會工作采購力度,特別是在留守兒童較多的西部地區,在人力資源、資金上給予優先和適度傾斜。同時加強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探索在農村社區組建一支政府部門、婦聯、共青團、村委會等組織工作人員和留守兒童教師組成的社工隊伍,為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