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學生匯編詩歌《放下手機抱抱我吧》引家長反思
科技的飛速發展,便捷了人們的生活的同時,也是人情變得更加淡薄,每個人無時無刻的都在盯著手機看,走路看手機,吃飯看手機,睡覺前看手機,陪孩子時也在看手機,人人都成了手機奴,離開了手機一刻也待不了。近日,南京幾名小學生匯編了一首名為《放下手機,抱抱我吧》的詩歌,形象生動的刻畫了時下家長們刷手機的現象。同時,父母們難道不該深刻的反思一下,你們在陪伴孩子的時候都在干什么。
&ld;我在寫作業,媽媽陪著我,她在看手機。&rd;&ld;臨睡前,我和爸爸分享學校里的趣事,他在看手機。&rd;……讀了孩子們的詩,你還忍心邊陪他們邊刷手機么?最近,南京幾名小學生記錄下生活中最熟悉的&ld;刷手機&rd;場景,匯編成一首詩歌《放下手機,抱抱我吧!》,孩子們質樸的呼聲引發了眾多家長(微博)的感慨與反思。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蔡蘊琦
《放下手機,抱抱我吧!》
我在寫作業,媽媽陪著我,她在看手機。
臨睡前,我和爸爸分享學校里的趣事,他在看手機。
我過生日,一家人吃飯,
可爸爸媽媽叔叔阿姨都在看手機。
我對大家說,別看手機了,
他們點了點頭,接著看。
哎~~~ 我們要是能變成爸爸媽媽的
手機就好了!
我們知道,你們工作很忙!
我們知道,你們有你們自己的事情
可是,請你們每天給我們一點
和你們單獨相處的時間。
我好懷戀
小時候你們給我的溫暖懷抱!
親愛的爸爸媽媽,
放下手機,抱抱我吧!
與其說這是一首詩,不如說是一份生活&ld;記錄表&rd;,《放下手機,抱抱我吧!》平實的描繪了當下家庭中親子相處的真實畫面。字里行間,透露出孩子心中的困惑‐‐爸爸媽媽怎么老在玩手機?記者了解到,這首詩是南京市芳草園小學二(2)班的幾位小朋友和家長共同創作完成的。創作者之一‐‐二(2)班黃子恒同學的媽媽回憶說,某天有家長在群里分享了一件&ld;趣事&rd;,孩子的語文作業有一題:用&ld;一……就……&rd;造句,有孩子寫下了這樣的答案:&ld;我爸爸一進家門,就拿起手機看個不停。&rd;這個回答讓爸爸媽媽們十分感慨。
在隨后一次班級聚會中,家長們把這個問題拋給孩子,&ld;你爸爸媽媽在家喜歡看手機嗎?&rd;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答案卻只有一個,&ld;當然看,他最喜歡手機了,吃飯的時候也玩手機。&rd;&ld;講故事的時候也看。&rd;有家長提議,讓孩子們把這些心里話寫下來,在家長會上念給爸爸媽媽聽。&ld;孩子們寫下來后,我和幾個媽媽結合網絡上的漫畫作品,做了修改,編成了一首詩。&rd;那次家長會后,這首詩很快在學校傳開了,孩子們還在學校宣傳欄上貼出海報‐‐&ld;滾蛋吧,手機君!&rd;上周末南京的一場公益活動中,幾位小學生還組團念出這首詩。有媽媽還將這首詩發到社交媒體上,引發了眾多家長討論。孩子們說,他們還想把這首詩傳遞下去,讓更多爸爸媽媽們知道。
據央視報道,《2014國民家庭親子關系報告》顯示,178%的父母在與孩子共處時經??词謾C,518%的父母偶爾看手機。在孩子們小小的世界中,手機成了和他們搶奪爸爸媽媽的最大敵人。揚子晚報記者昨日采訪了多位家長,超過一半家長承認回家看手機的時間多過陪伴孩子。孩子上小學五年級的黃先生坦言,每天晚上陪伴孩子寫作業,閑著無聊就拿出手機翻,女兒就會說:&ld;爸爸能不看手機嗎?&rd;黃先生聽了女兒的話把手機放回口袋,&ld;坐著沒事干,又不能看手機,心里像貓抓了一樣難受。&rd;回家后還放不下手機的爸爸媽媽在關心什么?采訪中,大部分家長表示,其實是隨便刷刷,&ld;微博一刷,朋友圈點點贊,微信群里回幾條,一兩個小時沒了。&rd;也有家長表示,回家放不下手機是在忙工作,白天沒能完成的工作延續到晚上。
南京市芳草園小學二(2)班班主任張弦老師,已有20年的教學經驗。據她觀察,最近幾年因父母對手機依賴而影響到孩子的情況越來越普遍。&ld;從孩子寫的文字中,和他們的交流中,或多或少能了解家庭親子交流的狀態。&rd;有的家庭一家三口一人一個平板,休閑時間,家里靜悄悄的。孩子碰到難題了,家長扔個IPAD過來,&ld;你自己查。&rd;張弦老師認為,這種情況會導致兩個負面影響。首先家長做了示范,休息就是玩手機,&ld;這讓孩子誤認為,沒其他更好玩的,手機最好玩。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宅,甚至沉迷于手機。&rd;其次影響親子關系,時間久了,家長變得不會跟孩子交流,不知道如何交流。
南師大教科院家庭教育專家殷飛老師認為,首先家長應樹立榜樣意識,陪伴孩子時&ld;人在心在&rd;,放下手機,全身心的陪伴。比如,家庭中定好規則,在書房時不看手機,或是確定時間段,幾點到幾點是專心陪伴時間。殷飛老師還介紹,家長可以請孩子當小小監督員。&ld;我認識的一位媽媽就跟兒子說,&ls;媽媽看手機就像你喜歡打游戲一樣,有時也控制不住,我們互相提醒,一起進步好嗎?&rs;母子兩人定下協議,相互提醒減少上網時間。效果很不錯。&rd;殷飛老師認為,雖然是個小小舉措,背后是教育觀念轉變,和孩子在平等的位置,&ld;大家一起執行,孩子不會產生逆反心。&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