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留守兒童 莫再讓他們走向歧途(2)
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有&ld;三缺&rd;:生活缺乏照顧 不良習慣行為多;內心缺少關愛 孤獨內向不自信;行為缺乏管制 易成&ld;問題少年&rd;。三缺的留守兒童不意味他們一定以身試法,但較為可能走上歧途。當行為缺乏管制,淪為問題少年時,也許他們的靈魂深處就不知不覺埋下了犯罪的沖動。也許正因缺乏關愛和管教,有業內人士總結出當前留守兒童犯罪特點,比如&ld;三低&rd;:低年齡、低文化、低法律意識,且暴力犯罪、激情犯罪等特點明顯。
有辦案民警說,一些留守兒童只認為殺人放火屬于犯法,卻把盜竊、搶劫、強奸等行為當作簡單的犯錯誤,并沒有意識到產生的危害后果有多大。毋庸諱言,一些留守兒童確有小偷小摸特點,他們法治意識缺失,誰該承擔責任?
對留守兒童不可污名化,對問題兒童更不可歧視。但是,必須正視。不正視,就不可能開正確藥方;不對癥下藥,就不可能治療他們身上的&ld;疾病&rd;。這3名嫌疑人在網上被聲討,他們固然該被聲討,但該止于聲討嗎?留守兒童的不幸,何其多矣,一定程度上說他們不是誤入歧途,走上歧途具有一定必然性。于留守,就缺乏足夠管教;在最需要素質健康價值觀的時候,無人呵護,正如扣錯了第一個扣子,人生路必然彷徨乃至扭曲。
說到如何遏制留守兒童犯罪,專家開出的藥方是,改革戶籍制度。比如幾年前全國政協委員敬一丹等人在提案中建議,全國人大在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時,應從法律上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權益。公安、教育、衛生、民政、城建等部門,要加快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教育、醫療、住房等各種城鄉隔離制度。這當然重要,但不是唯一途徑,報道中3人家庭都不健全,比如趙某的父母都在服刑,劉某的父母雖然在家務農,但親生母親多年前已離家出走,對這樣的孩子,當地政府是不是早就該有溫情和有效的制度應對?
三少年弒師,是一個典型的病象報告,提醒我們不能再在留守兒童問題上犯錯、掉以輕心了。
責任編輯:陳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