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成立首個海外分社(4)
時間:
書之意2
兒童資訊
自&ld;五四&rd;運動提出兒童文學的概念以來,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兒童文學發展歷程不足百年,而且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漸入佳境。而國內生機勃勃的&ld;黃金時代&rd;在國際上很可能仍然只是一張薄薄的金箔,缺乏深厚的積淀和數量豐厚的傳世之作。兒童文學作家汪曉軍曾表示,我國童書出版的數量巨大,但是文化表現力不足,很難產生有益的影響。真正有文化品位、有思想內涵的童書,仍屬鳳毛麟角。缺乏優秀產品支撐,走出去的勁道也就不足了。
以上有關中國兒童文學質量問題的探討,反映出的其實是當代兒童文學作家對于我國兒童文學的一種&ld;望子成龍&rd;的心態,既寄予厚望又缺乏自信。李東華講述了一次會上漢學家艾瑞克對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精妙比喻:&ld;中國文學走出去總是抱有一種很焦慮的心態,就好像走出去了就有一個很大的舞臺。可是實際沒有一個世界舞臺,也不會有一個全世界人民矚目的時刻。文學界不是一個露天的舞臺,而更像是一個唱卡拉k的地方,里面大大小小的包間每一個都是一個文學圈。我們走出去不是登臺亮相,所謂的國際知名度或國際影響,要在各個包間串門的過程中慢慢提升。&rd;
李東華對兒童文學走出去的總體前景表示樂觀。她說,隨著創作水準的提升,我們會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但是心態上不能急,推廣是一個急不得的過程。
責任編輯:陳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