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太重視孩子學習致超八成孩子對初中學習不適應
&bsp; 孩子是家長們的一切,為了孩子能夠擁有一個好的未來,家長們可以說是費盡心思抓教育,但是,爸爸媽媽們也要注意,當孩子們處于不同的年齡段的時候,他們的心也會發生變化,家長們過度關注孩子學習,很可能適得其反,致使孩子壓力過重學習更難以提高。
進入初中,隨著學業任務加重以及中考、高考的臨近,子女的學業一躍成為家長最關心的問題。調查發現:&ld;目前最困擾家長的教子問題&rd;前三項依次為:&ld;孩子的學習&rd;(5501%),&ld;升學壓力&rd;(3301%),&ld;自身缺乏家教知識和方法&rd;(3274%)。比較發現,小學階段排位第六的&ld;升學壓力&rd;的困擾躍升至第二位,提升了四位。此時的家庭教育難免會以學業問題為核心展開,同時,又因為自身的局限,家長應對子女學業問題面臨三重困境。
成績下降時單純責怪孩子不努力
初中階段的學習與小學相比有較大變化,初中生覺得最不適應的方面依次是學習科目增多(4977%)、學習內容變難(4668%)、同學競爭增大(4084%)、老師的教學方式(1847%)、父母管得更嚴(1843%)、學校環境(1045%)。面對諸多的不適,學生與家長雙方都需要心上的調適,以更好地適應初中學習。
初中生學習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學習特征較為復雜‐‐學習成績開始較激烈的分化;自學能力的作用日益明顯;學習的自覺性和依賴性、主動性和被動性并存;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充分顯示出來。另一方面,呈現巨變性,充滿著動蕩和分化‐‐從進入初中后的成績變化來看,2593%的學生成績逐步提升,3735%的學生成績時好時壞,還有1991%的學生成績逐步降低,&ld;沒什么變化&rd;的比例僅占1681%。可見絕大多數初中生的成績是不穩定的。
可是在父母看來,學習不用功、學習方法不當、缺乏學習興趣是孩子成績下降的三個最主要原因。這三者都是學習的主觀因素。而學習內容變難、心壓力過大、學習科目增多等學習的客觀因素則被家長相對忽略。這些客觀因素正是孩子從小學升入初中后不適應的主要方面。因此,家長在面對孩子學習成績下降時,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而非單純責怪孩子學習不努力、缺乏學習興趣等,否則極容易因為與孩子認識的不一致引發矛盾。
面對孩子學習的這些復雜、劇烈的變化,能否從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兩個方面來調自己的認知和行為,對家長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挑戰。家長應該在做好自身心調適的同時,能對孩子的心進行輔導,比如如何正確面對學習分化現象等,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評價,增強學習自我效能感。
調查發現,初中生家長過于重視子女學習。近五成(4739%)的學生認為家長給的學習壓力較大,選擇比例最高,這表明家長不僅對孩子學習進行了干預,并且造成了壓力。
數據顯示,從家長現階段的主要關注點來看,&ld;日常學習&rd;高居首位,占6059%,其他關注點依次為習慣養成(4973%)、健康安全(4369%)、人際交往(3857%)、自自立(3712%)、性格養成(3075%)、情緒情感(2184%)、興趣愛好(1853%)。此外,目前最困擾家長的教子問題中,前兩位是&ld;孩子的學習&rd;和&ld;升學壓力&rd;,可見家長對子女學習的關注度遠高于心健康、習慣養成、人際交往、情緒情感等方面。
從家長對子女學習狀態的滿意度來看,1997%的家長選擇&ld;不滿意&rd;,4962%的家長選擇&ld;一般&rd;,僅3041%的家長對子女的學習表示滿意。家長對子女學習狀態的滿意度與其學業成績密切相關,成績越好家長滿意度越高,而較少關注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
孩子的學業成績也成為家長評價自我的一個重要標準。當問及家長&ld;您在教育孩子方面做得如何&rd;時,孩子的學業成績越好,家長對自我的評價越高,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ld;非常合格&rd;和&ld;比較合格&rd;的比例相對更高。而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的家長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ld;不太合格&rd;和&ld;很不合格&rd;的比例相對較高。簡言之,家長不僅把學業成績作為評價子女的重要依據,更將其作為檢驗家庭教育是否合格的一把標尺。
在參加&ld;課外補習&rd;和&ld;學科競賽&rd;方面,家長的支持高于學生本身的意愿。家長支持子女參加&ld;課外補習&rd;和&ld;學科競賽&rd;的比例分別為3484%和2532%,而學生選擇此兩項的比例則分別為1216%和1623%。可見家長在課外活動的選擇上更加&ld;現實&rd;和&ld;功利&rd;。學業成績越好的學生,家長支持他們參加文藝類活動、體育類活動、科技類活動、社會公益活動、學科競賽的比例都相對較高。而學生學業成績越差,家長支持其參加課外補習的意愿更強。家長積極的教育觀念和方式,對子女的學業成績會起到促進作用,同時,子女學業成績越優秀,家長越容易采用積極的教育觀念和方式。
初中生最重要的學習發展任務就是建立自我效能感,學會調適學習壓力和不良情緒,學會自我管學習,但家長對這些方面并沒有深刻認識到,甚至有所忽略。
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高度重視,使得其在教育方式上也必然呈現出面面俱到、處處服務的&ld;管家&rd;角色。然而,在學習方面,隨著初中生行為自主性的增強,他們更希望能獲得自主學習的機會,更傾向于獲得家長的情緒情感支持,而較為抵觸以關心支持學業為名的&ld;助學行為&rd;。
從本次調查來看,家長在應對子女學業上主要存在兩方面矛盾:
一是家長的付出與子女的需求并不匹配。調查學生&ld;在學習方面,你最不希望父母做的是什么?&rd;選擇&ld;總拿我和別人比&rd;的比例高達6271%,遠高于其他選項,可見初中生的自我意識極強,相較于家長對學習上的插手和干涉行為,他們更在意家長對自己的肯定和尊重。而問及學生&ld;在學習方面,你最希望父母做的是什么?&rd;選擇&ld;鼓勵和肯定我&rd;的比例最高,占6321%,其次是&ld;讓我自己管自己&rd;,占1829%,這也表明對初中生來說,尊重和肯定的意義勝于給予其自主權。而問及家長&ld;在孩子學習方面,您做得最多的是什么?&rd;3044%的家長會&ld;督促他學習&rd;,選擇比例最高,這顯然與孩子在學業上的需求相悖。
二是家長對子女管得更嚴,學業沖突加劇。初中生已具備一定的自我管能力,也希望能自主安排學習,需要家長逐步放手。然而本次調查中,問及&ld;與小學階段的學習相比,最不適應哪些方面&rd;,有1843%的學生認為&ld;父母管得更嚴&rd;使自己難以適應;調查親子間最易發生沖突的方面,選擇&ld;學習&rd;一項的高達6219%,僅次于&ld;玩電腦、游戲&rd;,可見學業沖突已然成為親子沖突的主因,凸顯出家長未能根據孩子的學習變化適當調教育方式。
這一方面表明家長對自身角色定位不合及教育方式不適宜,另一方面也說明初中生與小學生相比,自主意識更強,而家長并沒有意識到這種變化并做相應的調,因而導致沖突發生。
調查中,超過八成的學生對初中學習存在不適應的狀況,還有處在青春期階段特有的煩惱和心事,這些都會在不同程度加劇他們的學習壓力。盡管學習壓力普遍存在,但從發展心學角度看,它不是一個&ld;問題&rd;,而是一種必然的、階段性存在的現象,如果家長能夠給予恰當的指導和幫助,必然能加速孩子對初中學習的適應,降低學習壓力。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