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農村少年生活拉幫結派打架斗毆已成常態(2)
很快鄧老師就發現不良后果:該編宿方式更容易發生團伙內部的共同違紀行為,例如熄燈后不同宿舍同班同學相互間可能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可以長時間聊天、打牌、喝酒、翻圍墻出校游泳或打游戲等等;也更容易發生團隊之間的相互違紀行為,例如高年級學生經常欺負低年級的學生,如強迫低年級學生給自己打水、洗衣、倒水;強迫低年級學生夏天在生活老師沒在身邊時到自己宿舍給自己扇風,冬天則將低年級學生的被子強行搶來自己蓋,而低年級學生只能兩人甚至三人擠到一個床上彼此取暖睡覺等。
為了抵御高年級學生的欺負,低年級學生則施展各種&ld;弱者的武器&rd;以示對抗。其中一項就是建立所謂的&ld;小幫派&rd;,在小范圍內集體抗拒個體化的高年級學生,但&ld;小幫派&rd;很快也進一步刺激高年級學生組成&ld;大幫派&rd;來予以集體鎮壓。鎮壓的結果是進一步固化了&ld;小幫派&rd;內部緊密型的共同體關系,從而使&ld;小幫派&rd;逐漸突破宿舍和班級的組織邊界而匯合為反高年級學生欺負的&ld;巨型幫派&rd;。在&ld;同班同學型&rd;的編宿方式實施半年之后,鄧老師明顯察覺到宿舍中灰色&ld;幫派文化&rd;形成的雛形,于是試圖通過用&ld;再編宿&rd;的辦法予以瓦解。
第二次鄧老師采取了&ld;局部混合型&rd;編宿的方式,即,將八九年級那些愛違紀的學生分散到一到七年級學生的宿舍內,越調皮的學生編到越低年級的宿舍中,以此削弱這些學生在宿舍內的共同語言,進而減少違紀行為的發生。
可是不久后鄧老師又發現,這些調皮的學生漸分化為兩種極端:一種是高年級學生群體性惡性違紀行為確實有所減少,對同宿舍的低年級學生也沒有欺負,反而在宿舍外成為這批低年級學生的保護者;但低年級的學生卻在這種保護中形成對高年級學生的榜樣崇拜,高年級學生的所有日常行為都被他們有意識地模仿,比如不再群體惡性違紀的高年級學生會不斷私下個體化違紀,比如高年級學生晚上會偷偷抽煙、喝酒,而低年級的學生們也在榜樣模仿中學會了此類惡習。這對于生活老師緊缺的云鄉學校而言極難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