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當孩子面打架 7歲男孩成"暴力王"
&bsp; 孩子們一天天長大,不管是個性還是習慣都在日漸凸顯,這其中,不乏一些暴力的孩子,讓家長、老師都束手無策。大家知道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嗎?其實很多時候都源于父母,孩子們大多數時間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看著父母吵架打架,久而久之,有樣學樣,就成了所謂的&ld;暴力王&rd;。
熊孩子哪都有,無非是喜歡調皮搗蛋,但那些渾身充滿&ld;暴力因子&rd;的熊孩子卻讓人不敢靠近。今年只有7歲的小山(化名)就是這樣一個帶著暴力&ld;標簽&rd;的孩子,他在學校總是欺負同學,跟老師頂嘴、對著干,還敢動手打老師。在家也經常惹怒媽媽,如果媽媽稍加管教,他就狂吼、撒潑、打滾,甚至打媽媽。養出這樣的一個熊孩子,讓小山的媽媽王女士傷透了心。
小山是個7歲小男孩,剛上小學一年級。雖然年紀小,但他的火氣可不小,似乎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一發起脾氣來不是打人就是咬人,像只狂躁的小獅子。小山的媽媽王女士說,他發起火來就像是得了&ld;躁狂癥&rd;,聲嘶力竭地哭喊、吼叫,滿地打滾撒潑,誰也攔不住。
王女士說,小山很聰明,動手能力很強,很多益智類的玩具他都玩得比同齡的孩子要好,但老師經常向她反映,小山在課堂上總是坐不住,嘰嘰喳喳找周圍同學說話,擾亂別人的學習,也影響老師的授課。小山在學校與同學難以相處,動不動就跟同學爭吵,還經常攻擊同伴,有時會用鉛筆、橡皮、紙團來攻擊同學。如果老師批評他,他就和老師對著干,撿到什么東西就用什么砸向老師。自從小山上小學以來,王女士隔三差五遭到學生家長和學校老師的投訴,她頻頻幫兒子&ld;擦屁股&rd;,搞得已是焦頭爛額。
王女士說,一年級下學期剛考完試,她就收到學校老師、家長的投訴和聯名建議,很多家長聯名要求小山轉校,因為他&ld;太危險了&rd;,會對其他孩子造成傷害。學校老師也建議她把孩子領回家,等把孩子管教好了再送到學校學習。&ld;這孩子劣性大得很,學校都管不好,我更加沒辦法了。&rd;王女士無奈地哭訴。
小山長得很可愛,個子高高的,皮膚白白的,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線,見到陌生人也會親切地打招呼,看著就讓人心生歡喜。但王女士卻說,他看著是讓人喜歡,但他一&ld;動&rd;起來,誰也攔不住。
王女士說,大概在小山3歲多的時候,她就發現小山的情緒比一般孩子更容易波動,喜歡生氣。小時候帶他去超市,如果不給他買看中的洋娃娃,他就會滿地打滾,哭鬧著不肯回家。跟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他總喜歡去推搡別人,打別人,那時候她都是跟在兒子后面給別的家長道歉。4歲的時候,王女士和老公因感情破裂離婚。&ld;當時我們經常吵架,一吵架他就打我,有時被打得滿身是傷。&rd;王女士說,當時孩子還小,她也不想離婚,但夫妻倆經常就這樣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孩子都看在眼里,她覺得也隱瞞不下去了,干脆就離了。
離婚后,小山跟隨王女士生活,有時也去爸爸那里生活幾天。小山說,他不喜歡去爸爸那里,因為那里有個他不喜歡的阿姨(爸爸的女朋友),如果小山不跟阿姨打招呼,爸爸就會訓斥他不講禮貌,甚至動手打他。他很害怕爸爸,因為小時候他經常看到爸爸媽媽吵架,每次吵架爸爸都會打媽媽。他曾經看見爸爸把媽媽打得滿嘴都是血,而且還用腳踩在媽媽頭上,他嚇得蜷縮在角落里瑟瑟發抖。&ld;那時候他才4歲多,他提到的情形是我們打得最厲害的一次。&rd;回憶過去,王女士淚流滿面,坐在一旁的小山也露出傷感的神色。
&ld;我知道這些年我跟他爸爸吵架、打架,給孩子帶來了很多不好的影響,我當時選擇離婚,也是希望他跟他爸爸分開,讓他不要受他爸爸的影響。&rd;王女士說,她在教育小山的過程中,說得最多的話就是:&ld;你爸爸打人是不對的,你不能像他那樣,不能打人!&rd;但是說了那么多,孩子還是有暴力傾向。王女士覺得很納悶,為什么自己越強調不能打人,孩子反而越喜歡打人呢?
小山小小年紀就充滿暴力傾向,著實讓人頭疼。國家二級心咨詢師、南寧心動力心咨詢中心負責人喻冠娟認為,小山在學校坐不住,總是去打擾旁邊的孩子,根源在于孩子的焦慮心。
那么,孩子這種焦慮來自哪里呢?喻冠娟分析說,小時候,因為爸爸媽媽經常吵架,小山就會很擔心爸爸又打媽媽,擔心媽媽受傷;爸爸媽媽不吵架的日子,他也總在提心吊膽,指不定哪天父母又吵起來,他想保護媽媽,但自己比爸爸弱小太多,因此他變得焦慮,他把這種彌漫性的焦慮和擔心帶到了學校,無心學習。
都說父子是前世的敵人,小山4歲多的時候,爸爸媽媽離婚了,在孩子的潛意識里,在與爸爸的這場&ld;爭奪媽媽&rd;的戰斗中,小山贏了,他完全&ld;擁有&rd;了媽媽,這種獲勝的恐懼同樣讓他充滿擔心和焦慮,他的潛意識里非常害怕爸爸會懲罰自己,于是長時間背負著這種恐懼惴惴不安。同時,他在潛意識里會認為,爸爸動手打人的形象就是強者的形象,小山渴望成為強者(強大后可以保護母親),因此在內心認可了父親的暴力行為。
喻冠娟說,男孩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得到爸爸認同的,其中3-6歲是一個關鍵期。在小山的家庭里,父母經常爭吵,他還多次看到爸爸打媽媽,在這樣的環境里,爸爸無疑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很壞的榜樣。
在小山的身上,混雜了許多復雜的情感:焦慮、憤怒、恐懼、不安等等,這些情緒交織在一起,讓孩子很難忍受,因此他會通過各種暴力行為或狂躁情緒表現出來。小山的性格是在與爸爸的互動中形成的,解決的辦法也只能是重塑親子關系。喻冠娟建議家長帶小山進行系統療愈,在咨詢師的引導下以社會允許的方式盡量釋放出來,通過與治療師的互動,幫助小山習得和諧的、適應社會的交往模式。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對事物是缺乏判斷力的,此時,父母怎么做孩子就會學著怎么做。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雙方有一方不注重個人的行為模式和語言交流方式,孩子往往會去效仿不好的一方(因為蠻不講的一方往往都顯得比較強勢),那么另一方在孩子教育上做再多努力,也只會事倍功半。因此,做父母的千萬不要給孩子當壞榜樣,否則父母輩的不良習氣就有可能在孩子身上延續,貽誤孩子的前程。編輯: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