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容易生病怎么辦 爸爸媽媽怎樣做好防范
孩子還小稍不注意就會感冒發燒,生病看寶寶難受,當爸爸媽媽的恨不得生病的是自己,也不想讓孩子受罪。那爸爸媽媽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多注意哪些問題,來防范孩子少生病呢?下面就讓我們聽一聽兒科專家姜先生的一些叮囑,也希望爸爸媽媽能提起重視,讓孩子從小養成習慣。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姜之炎都會對家長做一些叮囑,比如&ld;飲料冷飲不能給她吃,建議這兩年都不要給她吃冷飲了&rd;,&ld;冷飲不要吃,衣服不要多穿&rd;。因為她在30多年的兒科醫生生涯中發現,孩子的身體健康,家庭管是很重要的。姜之炎認為家長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注意衣食住行,也是防病的一大關鍵。
正是換季的時節,龍華醫院兒科病房內住滿了小朋友,他們大多是因為肺炎、哮喘等疾病而入院治療的。
上午10點多,查房進行到倒數第二間病房,姜之炎正在用聽筒聽一個女孩子的肺部。小女孩五、六歲的樣子,正坐在病床上拿著平板電腦玩。&ld;肺部聽診基本正常,再觀察一兩天,就可以回去了。&rd;姜之炎拿下放在耳中的聽筒,探起身來說,然后她對著孩子媽媽交代了幾句:&ld;孩子肺炎伴有喘促,現正在恢復痊愈中,回去之后要注意休息,不能太疲勞。飲料冷飲不能給她吃,冷的東西對氣道的刺激是非常大的。&rd;
之后,姜之炎和學生們一起轉向最后一間病房。于床位緊張,這間病房內已經加了一張床,共住著三個孩子。姜之炎先停步在靠門的第一張病床上,一個穿著裙子的小女孩正坐在床上,外婆在旁邊陪著她。姜之炎了解了病史,做了常規檢查,看了一下病歷,給學生們說:&ld;這個女孩的診斷是感冒,現仍有發熱,咽痛不適,流清涕,舌質紅,苔微膩。&rd;她轉向學生問:&ld;兒童感冒,中醫風熱證和風寒證如何鑒別?&rd;有學生想了想說:&ld;風熱感冒,發熱惡風,微汗,咽部紅腫、疼痛;風寒感冒,發熱惡寒,無汗,咽部不紅。&rd;姜之炎一邊查看病人的病情,一邊解說著一些中醫知識點,讓學生在臨床實踐中逐漸靈活應用中醫論對兒童疾病進行辯證施治。看完了小女孩,轉向了中間一床的小男孩,看上去才兩歲左右的樣子,這次是因為肺炎而住進來的。有學生開始實踐,請小男孩伸出舌頭看他的舌苔,用聽診器聽患兒的肺部體征。姜之炎了解到,孩子是體虛患兒,一年中肺炎發作幾次,家長非常著急。對患兒進行常規檢查治療后,姜之炎又對陪床的媽媽交代了幾句:&ld;飲料冷飲不要吃,衣服也不要多穿。不過脖子這里一定要給他保護好,把前面的天突穴和后面的大椎穴都遮蓋起來。容易患病的兒童三個地方不能著涼,脖子,肚腹,還有足底,除此之外,衣服不宜穿得太多,因為小孩子臟腑嬌嫩,汗孔疏松,運動后容易出汗,一出汗濕冷的衣服就會作為寒濕之邪入侵孩子的身體導致患病。
最后一張床上的男孩比較壯實,看上去已是七歲多的樣子。陪床的外公介紹說:&ld;那天半夜喘得非常厲害,還嘔吐,所以就來急診住院了。&rd;姜之炎問:&ld;最近冷的東西吃過嗎?&rd;外公說:&ld;那天他媽媽給他吃了從冰箱里拿出來的紅腸,晚上就一下子發作了。昨天蠻結棍的,今天治療后好多了。&rd;姜之炎對著學生說:&ld;哮喘是個突發性的疾病,遇誘因即發作,所以治療要及時,用藥要到位。及時到位的治療,有利于疾病控制,還可配合外治療法。你們看,他的耳朵上貼著耳針。&rd;她指了指孩子的耳朵:&ld;如果穴位貼得好,經常按摩,通過經絡傳導,也有止咳化痰平喘作用。很多家長在門診時向我反映,耳針治療效果不錯。這種中醫外治法費用不高,孩子接受度高,使用方便,但取穴要準確。&rd;
姜醫生,剛才看你查房,除了看病情發展情況外,我觀察到你常常會和家長進行溝通,給他們做一些叮囑?
姜之炎:是的。查房時要對陪護的家長做一些預防保健的指導,在醫院里有醫生的治療,可出院后呢?其實家庭管是很重要的,我們也在孩子出院后做過一些跟蹤隨訪,發現家長如果遵從查房時的建議,注重預防保健,那么孩子發病的間歇會拉長,住院的頻率也會越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