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常溫奶不斷沖擊國內市場,地方乳企把目光投向巴氏奶(2)
第一次&ld;戰爭&rd;:
&ld;這是進口常溫奶第二次發力中國市場,在十幾年前,以帕瑪拉特(Paralat)、美國卡夫等為代表的洋品牌,都曾經氣勢洶洶打開過中國市場的大門,但是,都因為水土不服鎩羽而歸。&rd; 乳業專家、北京普天盛道董事長雷永軍對記者表示。
資料顯示,意大利著名牛奶公司帕瑪拉特于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淘金,2001年7月,帕瑪拉特和南京奶業集團出資7000萬元設立南京帕瑪拉特乳品公司。同樣的,還有彼時排名全球前三的美國菲利普&iddt;莫里斯公司,1993年與北京農物局合資,共同設立北京卡夫食品公司,產品包括干酪、超高溫奶、酸奶及奶粉等等。
然而,無論是帕瑪拉特還是卡夫,打開中國市場大門后,表現頗為糟糕。如南京帕瑪拉特,于產品定位、企業管和市場開拓等多種因素,始終處于嚴重虧損狀態,成立不到兩年,虧損已達2700萬元;北京卡夫成立7年,在中國奶業市場沒有一分錢贏利,于2001年被北京三元收購。
雷永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ld;這次外資開墾中國常溫奶市場失敗,以2004年帕瑪拉特退出中國市場為標志結束,此后的5年內,再沒有一家外商宣布要在中國做常溫奶生意。&rd;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記者,第一次外資常溫奶進入中國市場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對當時中國市場認識不足而致。一來,它們堅持高端路線(當時的單盒牛奶定價都在4元以上,遠遠超過國人的購買力)。二來,隨著本世紀初中國乳企的快速成長,不少地方奶企利用便捷、新鮮的牛奶,從各個渠道滲透當地市場;遠渡重洋而來的進口牛奶顯然缺乏這樣的地利。動輒超過兩個月的運輸時間和過高的價格差,直接導致其在中國市場敗走麥城。
盡管帕瑪拉特警鐘聲響猶在,但是巨大的中國市場誘惑還是讓洋品牌們卷土重來。
10年后的中國市場,不但進口牛奶的價格出現了較大降幅,而且渠道也日益暢通‐‐與10年前動輒上月的鋪貨速度相比,進口牛奶可短期內進入中國消費市場。如2014年5月,中澳就澳鮮奶出口中國快速通關達成一致,澳大利亞鮮奶可以在7天內運抵中國,比此前20多天的時間大大縮短。
來自中國乳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3年,中國液態奶進口量分別為159萬噸、405萬噸、938萬噸、195萬噸;近4年內,常溫奶進口增長率高居乳制品品類第一。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進口常溫奶井噴式增長的背景下,目前有200個左右的洋品牌活躍于中國市場。其中,進口常溫奶主要集中在1號店、天貓商城、我買網等電商平臺進行銷售。以1號店為例,進口常溫奶有荷高(Glbe ilk)、歐德堡(ldebrger)、德運(Devdale)等上百個品牌。
我買網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ld;今年&ls;雙十一&rs;,每3位下單成功的消費者中,就有一位買了原裝進口純牛奶。&rd;
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谷繼承對記者表示:&ld;我國去年進口牛奶185萬噸,同比增長968%;2014年上半年進口牛奶138萬噸,同比增長346%,雖然從體量上看,進口牛奶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還不到1%,但將對一定區域和個別企業造成沖擊。&rd;
&ld;照著這個趨勢下去,進口常溫奶對國產常溫奶的沖擊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目前的數字代表不了什么問題,一旦進口牛奶能夠將渠道打通,就將是一股&ls;洪水&rs;。&rd; 乳業專家雷永軍說。
在業內人士看來,自2015年4月1日起,歐盟牛奶產量配額制將正式取消,歐盟原奶產量將提升,將不可避免地加快進入中國這個&ld;戰略性&rd;市場。
來自中國乳業協會、荷蘭銀行的研究數據顯示, 2014年,中國乳制品產量3700萬噸,消費量4000萬噸,供求缺口300萬~400萬噸。許多外資企業都認為,今后10年,中國人均乳制品消費量將繼續增長一倍,將進一步釋放每年數以千萬噸級的市場潛力。
荷蘭乳業協會主席、全球乳業巨頭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首席執行官郝瀚思對記者表示,荷蘭一直很看重中國市場,希望加強中荷合作與互信,實現進口奶源的渠道多元化,搭建一個能使各國乳業巨頭多極互動、有序競爭的中國市場舞臺,最終有利于中國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