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早知道 越希望孩子成才卻越失望?優秀孩子是“放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成才,想方設法從小規劃孩子的成長、學習,安排孩子報讀課外課程,中學、大學都為孩子選擇了學校和專業,甚至畢業后為孩子安排了工作崗位……但是,孩子卻越來越差,甚至跟父母形同陌路,成了扶不起墻的爛泥。這是什么原因呢?根據下面一個實例,讓這位教授告訴我們,放養孩子的好處。
&bsp;
父母強勢,孩子會懦弱家庭生活中的&ld;控制&rd;常常在不經意間發生。而且我發現,家長的社會化程度越高,這種控制越容易發生。所以我們會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某些父母能力非凡,事業成功,社會地位出色,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很用心,可他們的孩子卻懦弱、笨拙、自卑、消沉,沒成為出色父母的&ld;翻版&rd;,卻幾乎是父母形象的&ld;反面&rd;。許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背后的深層原因正在于父母的強勢。
有位重點大學的教授,她自己當年從農村考大學進入城市,一直讀到博士。老公是她大學同學,也從農村考上大學,能力非凡,是一家大型企業的總經。他們有一個兒子,叫曉航,已上大學。但孩子高考成績并不想,勉強上了一個很不起眼的學校;更糟糕的是,從第一學期開始,他就有幾門課考試不及格,到第二學期有更多科目不及格,且開始不去上課,天打網游,幾乎不和同學交往。父母沒收了他的電腦,他就到網吧,通宵不回宿舍。到學期結束時,不參加考試,以至于學校給他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再這樣下去,就要開除。父母盡心盡力為孩子安排一切,反而適得其反父母在學業上勤奮、工作上自律,踐行了知識改變命運、奮斗改變人生的箴言,于是,他們要把自己的行為全部推廣到孩子身上,錯誤也就從這里開始了。
據教授說,她從兒子一出生,就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認為這是一個男孩兒成長為男子漢必備的條件。
所以從孩子稍懂事起,就為孩子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和行為規范,如果孩子不聽話,媽媽爸爸就會提出批評,生氣了也會打孩子。但孩子的自覺性好像一直不能培養起來。日復一日,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催促和監督之下才能完成,沒有一件事不磨蹭,從早上起床、吃飯到晚上寫作業、洗澡直至睡覺。
孩子一直戴著父母施加的精神枷鎖孩子進入大學后,父母以為接下來只是需要為他的工作鋪路了,卻沒料到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監督,完全失控。現在看來,學業基本上不可能完成,很難畢業。畢業不了,就找不到工作,將來怎么辦呢?說到這里,這位好強而成功的教授流下了作為一個母親的傷心的眼淚,她哽咽著說,我小時候家長根本不管,全憑自覺,可我的孩子,我為他付出了多少心血,他卻這樣。你說,一個人的成長,到底是取決于教育還是他的天性?我想說的是,家長太強勢,不給孩子自,也不給他自信。你的孩子降生在一個物質優裕的家庭,卻一直戴著精神枷鎖成長。&ld;放養&rd;是培育優秀孩子的基礎你說你的家長&ld;根本不管&rd;你,也許你認為這是一種不盡職,但從教育的角度看,恰對你是一種成全。當年你們的家長文化程度不高,在精力或教育意識上的不到位,客觀上減少了對你們的控制,恰為你們的自成長提供了空間。你們像撒落在原野上的種子,在沒有重大外力破壞作用下,憑借著適當的雨露和陽光,即一些良好的教育契機,比如遇到過幾個不錯的老師,在學習上獲得過成就感,或偶爾發現了閱讀的樂趣,有較充足的玩耍時間等,你們的潛能于是得以充分發揮
。教授說,小學畢業時,父母本不想讓我再上學,我哭著抗爭,一定要上。當時上學沒有目標,只是為了逃避繁重的家務活兒。我讀初一時,國家恢復高考,這讓我看到了希望,開始用功學習。學習對我來說并不是件難事,我成績非常出色,經常是年級第一名,所以到升高中時,父母就沒再阻攔,然后我順利地考上了大學,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這是父母萬萬沒有想到的。弟弟比我小5歲,從小顯得聰明伶俐,父母原本一心要把他培養成大學生,尤其我考上大學后,他們對弟弟更用心,什么活兒也不讓他干,父母的口頭禪就是&ld;只要你好好學習,我們累死也心甘情愿&rd;。可弟弟一直不自覺,成績也不好,最終沒考上大學,且脾氣暴躁,好逸惡勞,什么也干不了,這讓父母大失所望。在我父母以及村里人看來,我弟弟天生就沒出息,和我在一個家庭長大,父母對他也更用心,他卻稀狗屎糊不上墻。
現在看來,雖然生活在一個家庭,我和弟弟遭遇的教育卻是不一樣的。正是因為父母對弟弟管制太多,在學習上給弟弟壓力太大,動不動因為學習的事情打罵弟弟,弟弟才變得越來越笨,越來越不上進。孩子需要自的空氣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于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無趣和謹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棄的墮落中。
在教育中,自就是空氣,看不到摸不著。你可以不去關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認它,但絕不能缺少它。沒有自就沒有教育,一個人,必須首先是自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自不是信馬韁,自是一種可以舒展的空間,是一種能夠托舉的力量,它讓孩子有能力去選擇,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虛假和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