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材遭“冷遇”:師資力量、升學壓力等因素影響推廣(2)
王強告訴記者,目前,教育部門對國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形式、教材以及考核沒有統一的規定,均學校和授課老師決定。在中小學課堂中,國學教育主要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或者老師在語文課堂上穿插講授的方式進行。
而于教師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國學培訓,中小學國學教育的水平可能只能取決于教師的個人水平,但&ld;一般教師國學修養并不高&rd;。
王強表示,在人大附中,國學教育主要是通過一些相關的選修課和文化活動來展開。&ld;我去年在教研組的支持下,搞了一個&ls;讀經班&rs;,把各個年級中對國學感興趣的學生集中在一起,在課外時間領著學生讀國學經典,《論語》《道德經》一本一本、一字一句讀并講解、討論,教材都是用最經典的古代讀本,比如《論語》用朱熹的《四書集注》,《道德經》我用王弼注本。課時暫時是一周一節。&rd;
人大附中早培班語文老師解村介紹:&ld;六年級的老師會教對聯和古詩詞,以背誦為主。七年級(相當于初中一年級)開始音律學、對聯常識和吟誦。我本人不是特別擅長吟誦,就給大家放錄音,大家跟著唱,課堂氣氛很好,孩子們都很喜歡。八九年級學生開始接觸《論語》,專門有一個老師來教授。到高中部,學生就開始接觸更多的經典了。&rd;
解村表示:&ld;總體來說學生還是挺喜歡上國學課的,但是我們還沒有專門的考核方式。一切都還在嘗試中。&rd;
面對學校國學師資力量滯后的狀況,王強認為:&ld;目前各種針對教師的國學培訓,其效果也很有限。教師沒有時間、精力和興趣來讀經典,這個素養很難建立起來。&rd;
&ld;師資力量薄弱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高考對國學的政策和導向目前還不明確,學生對國學的重視程度沒法和數化競賽比,&rd;王強說,&ld;目前的高考還沒有明確說明國學如何在將來的語文試卷中呈現出來。而大部分學生都以考試為指揮棒,國學和升學沒有明確的掛鉤,那學生的注意力顯然更集中在和升學緊密掛鉤的學科上,學生對國學的重視程度始終難以提升。&rd;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高二的一名同學坦言,平時語文課上雖然也穿插了國學方面的內容,但于高考涉及國學的內容很少,&ld;除非是對國學特別感興趣的同學,否則平時不會主動去接觸這方面的內容。現在高考有了對聯題,跟對聯有關的內容我才會有意識地去記憶和訓練&rd;。
&ld;把國學教育與現代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并非易事,比引進教材更重要的,是思考現有的教學方式、師資力量乃至教育體制。&rd;解村說。
王強認為,國學難題的解決首先在于對題目的了解,&ld;社會上一些教育機構、媒體對國學的解偏差,影響了個社會的認識,進而也會對學校開展真正的、踏實的國學教育產生沖擊&rd;。另外,&ld;國學在中學教育中的真正扎根,還有待于國學與升學發生具體切實的關系&rd;。從教師層面來看,王強表示&ld;當務之急,是鼓勵、組織教師大量閱讀國學典籍,學習國學,提高自身素質,以勝任教學任務。&rd;
解村告訴記者,&ld;大部分語文教師其實并沒有專業的國學素養,在國學方面也沒有多少鉆研的動力,中小學教師很多時候只能對著課本照本宣科,這樣自然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rd;另外,解村認為,&ld;國學教育應該從蒙學教育開始,我們的小學教育中缺失了這塊非常重要的部分。蒙學應該從《幼學瓊林》、生啟蒙這些東西開始,再到《三字經》《弟子規》等等。但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小學語文教育是比較粗糙的,體系支離破碎,對課文的學習很多時候只是為了學習漢字而已。&rd;
谷曙光認為,中小學國學教育的發展從根本上來說得落腳于&ld;知行合一&rd;。學習國學&ld;最重要的目的還是為了讓我們當下生活得更好&rd;。
王強也認為&ld;國學教育應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其中,德是最根本的。可以說,國學教育的終極指向是德育。&rd;他表示,&ld;我們在國學教育中,一方面不能忽略讀書,不能脫離文本去講國學。這些東西都要從讀書中扎扎實實得來,通過義的辨析,字句的研究,方體會得深刻。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實踐,需要不斷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來,使其知識與其心靈相觸碰,用知識解決學生生命中的疑惑,才算是知行合一,將國學內化。&rd;(本報記者 姚曉丹 本報通訊員 蘇璇)
中關村二小五年級的一位學生則告訴記者:&ld;我覺得國學就是四書五經吧,書法、國畫應該也算在內。&rd;
作為國內高校比較流行的國學教材,《國學通論講義》將國學定義為中國傳統文化的&ld;學問&rd;和&ld;學術&rd;。臺灣三民出版社出版的《國學導讀》則認為國學就是中國的學術,它是針對西洋的學術稱為西學而言的。
王強認為,中小學國學教育困境的起點就在于&ld;人們對于國學的認識不明確,教育界對于國學始終沒有權威的、具有說服力的界定,這給后續的教材編訂、課程設計都留下了困惑。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還沒有認識到國學是一個學科。對國學基本定義和范疇的認識差異直接影響了中小學國學教育的發展&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