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有柯伊伯帶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達,人們開始不斷的探索外太空,希望能夠找到適合人們居住的第二個星球。外太空是非常的神秘浩瀚的,1992年,天文學家終于發現了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完全處于海王星軌道之外。可是大家知道為什么會有柯伊伯帶天體嗎?下面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早在20世紀上半葉,天文學家柯伊伯等人就猜測在太陽系的外圍存在一個遙遠的天體組成的帶,后人將其命名為柯伊伯帶。1992年,天文學家終于發現了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完全處于海王星軌道之外。
按照目前的論,太陽系的行星形成于原始氣體塵埃盤中。塵埃通過吸積先長成星子。它們是從塵埃到行星的中間階段。當盤中某些區域的物質太少,因而無法形成行星的時候,這些星子就會保留到今天。這很有可能就是柯伊伯帶的成因,于其物質密度較低且位于如此遠的距離,其中的天體在比冥王星還小的時候吸積過程就停止了。
然而,這個大的框架并不能解釋觀測到的一些細節。例如,柯伊伯帶天體的總質量非常小‐‐大約只有地球質量的1/10,而論預期的值是觀測值的100多倍。為了解釋這些消失的質量,有些人提出,柯伊伯帶天體于相互碰撞變成了塵埃,進而在太陽光的推動下被驅逐出了太陽系。其他人則認為,柯伊伯帶天體原先形成于現在海王星軌道附近,后來才遷移到了現在的位置,而且原始柯伊伯帶中的物質幾乎已經被清空,只留下了極少量的天體。
柯伊伯帶質量的缺失并不是唯一的謎題。于離開太陽系中其他天體都比較遠,而且也沒有遭遇過大天體的強引力擾動,所以柯伊伯帶天體被認為應該擁有近似圓形并且和太陽系行星共面的軌道。但事實上,很多柯伊伯帶天體有著大橢圓的軌道,相對于行星的軌道面也具有較大的傾角。一些行星科學家的觀點是,這些天體形成于更靠近太陽的地方,原始海王星的向外遷移而引發的近距離引力交會,將這些天體向外推到了現在的位置。如果當初在現在海王星的外側存在一個總質量更大的天體帶,那么海王星將會遷移到比現在更遠的地方,進入現在的柯伊伯帶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