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太空也需要“清掃”
每當夜晚來臨,無數的星星掙破夜幕探出來,像無數銀珠,密密麻麻鑲嵌在深黑色的夜幕上。如此美麗的星空,為什么也需要&ld;清掃&rd;,這聽起來真有些不可思議。空空如也的太空也需要清掃?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空空如也的太空也需要清掃?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其實,太空中的&ld;垃圾&rd;還真不少呢,它們全都是人類留在太空中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可謂五花八門,有航天器零部件、各種工具和材料(包括液體)、老化失效的衛星甚至個火箭推進器,還有空間物體爆炸或相互之間碰撞產生的碎片等。所有這些都被稱為&ld;太空垃圾&rd;,它們主要是人類進行空間活動的產物,也是空間環境的主要污染源。
據估計,目前存在于宇宙近地軌道上尺寸大于10厘米的太空垃圾有50多萬件,它們以約40 000千米/時的速度在運動。美國航空航天局專家唐納德&iddt;凱斯勒早在1978年就曾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太空垃圾的數量會呈指數級增加,最后形成一條環繞地球的太空垃圾帶,并預測將會因此發生災難性碰撞,這就是著名的&ld;克斯勒爾征候群&rd;。果然,2009年,&ld;克斯勒爾征候群&rd;不幸應驗了:一顆已失控的俄羅斯通信衛星&ld;宇宙2251號&rd;與美國&ld;銥星33號&rd;發生猛烈碰撞,頃刻間產生了2100多塊碎片,形成了一朵碎片云。每塊碎片都像是一枚炮彈,足以摧毀正在軌道上運行的航天器,甚至連國際空間站也難以幸免。也是在2009年,一塊衛星殘骸向國際空間站飛來,所有的航天員都做好了逃離的準備,幸運的是衛星殘骸最終與國際空間站擦肩而過,僅僅相距6千米!
2009年,首屆軌道垃圾清除國際會議召開,包括唐納德&iddt;克斯勒爾在內的許多專家學者出席,提出了一些對地球軌道進行&ld;大掃除&rd;的方案。一是利用激光向已經定位的太空垃圾發射一系列脈沖,改變其軌道;二是利用太陽輻射驅動的太陽帆將太空垃圾的運動速度降低;三是利用低地軌道衛星釋放出的電動纜索,長約2400米的纜索具有導電能力,能像網罩一樣罩住各種尺寸的太空垃圾;四是利用太空冷凍薄霧,它是火箭發射的帶有一定貯量的液化氣體罐(如二氧化碳),在太空垃圾密集出現處定位,當距太空垃圾數千千米時,控制儲氣罐噴射出冰凍的薄霧,這些看似極微小的冰滴能降低太空垃圾的運動速度;五是利用太空膠水,將黏膠涂在大、小球體上,然后用火箭發射至太空,黏球粘上太空垃圾后一起墜入大氣層被燒毀。上述各種&ld;清掃&rd;方案,基本上都是通過各種方式來減緩太空垃圾的運動速度,并通過改變其軌道,使其最終進入大氣層燒毀或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