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么提倡讀書做官
相信大家多孔子或多或少有點了解吧,孔子學院在全世界都有分布,人們的很喜歡孔子的教育。但是大家知道嗎?孔子主張讀書做官,他讀書,不是為讀書而讀書。讀書是投入,做官是產出,到底孔子為什么提倡讀書做官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的讀書人,讀書做官是老傳統。《儒林外史》的&ld;儒林&rd;,或曰士大夫,英文叫shlar?ffiials,同一名稱,兩種身份,學者是學者,卻和官僚有不解之緣,不是現任官員,就是候補官員。雖然,早期的世官世祿制度正在衰落,后世的選官制度還沒產生,至少還要再等二百幾十年,讀書人到處跑,沒有固定的主顧,非常辛苦,也非常危險,但孔子在前面探路,給他們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這是真正的中國特色。
孔子教學生,很重道德,很重學問。但道德學問,要落實到當官。
他說得很清楚,德行好了,有余力,要學文。學問好了,有余力,要當官。歸根結底要當官。
他的典型說法是,&ld;君子謀道不謀食&rd;、&ld;君子憂道不憂貧&rd;。在他看來,種地,只會餓肚子;讀書,才能吃官飯。長遠看,吃官飯,肯定比種地劃算(《衛靈公》1532)。
孔子提倡做官,但做官有做官的原則。他做官,是要勸說當時的統治者,讓他們接受他的治國方略,挽救日益衰敗的東周世界,不像他的后繼者,光是投其所好。
做官,什么時候可以做,什么時候不可以做,要看世道。孔子有他的處世之道:
孔子認為,讀書人,該出頭時,一定要出頭;不該出頭,一定要縮著。危險的國家,一定不能去;混亂的國家,一定不能留。天下(或國家)有道,一定要做官。如果不做官,不拿俸祿,窮兮兮、苦哈哈,很可恥。國家昏亂,一定要隱居,躲起來,藏起來,不能出來做官。如果出來做官,即使大富大貴,也很可恥。他還告誡說,國家有道,要直言直行,但國家無道,說話要小心。無原則的事不能干,但有原則的話也不能講。
什么叫有道,什么叫無道,孔子的定義是,&ld;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rd;,&ld;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rd;,&ld;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rd;;&ld;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rd;(《季氏》162)。
他生活的世界,當然是無道。
對于亂世,孔子的基本態度是,既不合作,也不抵抗。
他拿史魚和蘧伯玉做比較。史魚這個人,是&ld;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rd;,直戳戳,好像筆直的箭,永遠是一個樣。孔子說,這叫&ld;直&rd;。直道,從道德上講,無可非議,但太不策略。蘧伯玉,和他不一樣,是&ld;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rd;。&ld;卷而懷之&rd;,什么意思?就是曲著點,藏著點,孔子夸他&ld;君子哉&rd;(《衛靈公》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