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習的心得體會
孔子學習的心得體會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孔子學習的心得體會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孔子學習的心得體會(精品10篇)】,供你選擇借鑒。
孔子學習的心得體會篇1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他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游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他》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么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他出身于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圣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他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于現實之前。隨后孔子他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于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于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他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他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他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于孔子他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他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并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他最鐘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他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他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他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后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他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他抱著顏回的尸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愿,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他》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他鉆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他“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孔子學習的心得體會篇2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所以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了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所以,得到魯國王的稱贊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弟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孔子學習的心得體會篇3
今天,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內容是主講孔子的一生由魯國興盛的國相(相當于現在的總理),衰弱到一個四處傳教的乞丐,最終又回到魯國的人生經歷,令人不禁感嘆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慘。
孔子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學習孔子高尚,讓人深有所思,是的,在當時那個戰亂的時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個國家重用,但是他沒有被別的國家用重聘金所動,依然效首魯國,但最終被叛人挑撥而被趕出魯國四處傳教乞討,如果;是現在這個社會,一定是一個被視為尊重的人,但是那個戰亂的時代,竟然像一個乞丐流落街頭,連口飯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嘆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讓如此一位圣人墮落……呼呼的風越刮越大,刮在樹上似乎要把樹連根拔起。雨也越下越大,豆大的雨點像亂古一樣叫叫,噼嚦啪啦地砸在房屋上,好像要把屋頂砸爛。突然,一道閃電掠過了天空,緊接著,天空響起了一陣陣轟隆隆的雷聲……
看到孔子在那種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動,在我們這個沒有戰亂,和平的年代里,擁有孔子這種品行的人幾乎已經見不到了,要想學會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簡單,簡單是因為只是捍衛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則,其實孔子也只是做到了這一點,但難是因為這一點,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拋棄功名,財物,地位等等,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做到孔子這樣偉大,但我們起碼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惡事,在別人看來,我們遠沒有孔子偉大,但我們可以自豪的說,我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后,我沉思了許久……
孔子學習的心得體會篇4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為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后,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嘛!
多么勤奮的人,多么樂觀的人,多么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為君子誰為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后復習,不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快樂。別人不理解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世界上有這么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為此惱恨、惱怒,應該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可以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里,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仁德,就可以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決定著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丑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現在,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后,它都會激勵著人們不斷的積極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孔子學習的心得體會篇5
今天我們上完白天的課,晚上7點在魏老師陪同下我們觀看了一部具有強大的教育性質的電影《孔子》說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這位歷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據,各國戰亂時期,孔子的歷史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游列國十多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禮節仁和,能讓我記住很多故事精彩情節,但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么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非常好團隊文法、團隊精神,他帶著他心愛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書生一起漂蕩。但給我感覺到好像他帶領的是我們中國的革命前輩,因為他們改變了一個世界,統領著一個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當時因為是國難時期魯國的諸侯非常欣賞他智慧和才華,魯國的諸侯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改變春秋諸國的歷史,然而就在魯國與齊國會盟之時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震懾了齊軍,還為魯國奪回了三個城市,正因為他的正義和忠誠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國的陷害,后來回到魯國后遇到三桓相國的反對勢力欺壓,隨后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文化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被魏國宋國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還曾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后來經三桓相國的多次邀請,見到相國的玉環后才同意回到魯國。
孔子臨終說的那句話:“后人對我的贊賞是因為這部書《魯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后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他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并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們平時工作和生活中要多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多組建像孔子那樣的團隊,不要犯我們魯國諸侯的那種錯誤,錯失良將,錯失良將后會給我們國家或者企業帶來損失,也會增加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什么人該用什么人不該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要輕易被美色等誘惑,要長期保持良好的品格,應當多學習孔子鉆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敬業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企業,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可以從電影《孔子》中學到了很多關于現代管理的很多辦法,具體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個始終對你不離不棄的團隊。在這部片子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孔子門下的弟子為了宣導孔子的禮儀文化。對孔子不管貧窮、富裕、始終如一的追隨者他隨他。這就是當前比較流行的非權力影響力。
2:通過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禮儀的重要性。在這部片子中孔子宣導的文化就是禮儀。并不是以暴治暴。我國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在加上我們維也納酒店有事一個服務行業、想我們的服務禮儀的重要性。
3: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目標與理想。在現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自己的理想。在這部片子中孔子為了宣導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顛沛流離18年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所謂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著長立志。
孔子學習的心得體會篇6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所以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了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所以,得到魯國王的稱贊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弟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孔子學習的心得體會篇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仿佛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圣”,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后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間,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么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衛和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和平,難道不應該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為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候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群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是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圣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孔子學習的心得體會篇8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游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么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仿佛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鐘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這個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舍,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么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后人理解我,后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并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孔子學習的心得體會篇9
孔子主張遇事依時而定,靈活應對,但這絕非沒有原則地肆意妄為。其實,在孔子思想中,“時”與“仁”是交融會通的,依時而定的所作所為,正是為了爭取實現仁道的遠大理想。
《論語·陽貨》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公山弗擾盤踞在費邑圖謀叛亂,召孔子去,孔子答應了,意欲前往。子路以公山弗擾是叛臣,反對孔子去。孔子說:“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給我機會,我是不會錯過時機的,我將會使周文王、武王的仁義之道復興在東方!由此可見,孔子的“時”是和他所主張的“仁”密切相關的,為了實現仁道的遠大理想,有時需要采取靈活變通的手段。
從對管仲的評價上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時”與“仁”的交融會通。對于君臣關系,孔子主張:“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這里把“事君以忠”作為對臣下的要求。但當論及管仲時,孔子卻沒有拘泥于成見。歷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輔佐公子糾,當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繼承君位后,召忽自殺以殉,而管仲卻成了齊桓公的宰相。子貢從常理出發,認為管仲的行為是不忠不仁。但孔子并不這樣看,相反,他從一個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統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而是認為正是由于管仲,齊桓公得以稱霸諸侯,并以周之德政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都享受著這一恩賜。這里,孔子把對人民、對天下一統有大德的政治作為稱作仁。這的確是孔子的遠見卓識,他第一次明確了仁不僅是個人品德,而且還應包含政治作為。這正反映了孔子在評判人物時順應潮流、依時而定的“時”的觀念。
孔子學習的心得體會篇10
昨天,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么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國時先后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并沒有被魯國國君采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后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國14年,終于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