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做公益被誤解很正常 不奢望所有人都能理解(2)
1988年,倪萍成為央視主持人,1990年主持《綜藝大觀》,1991年開始在央視挑大梁,主持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并且坐鎮(zhèn)十余年,倪萍本人也連續(xù)3年獲得&ld;金話筒獎&rd;。2004年,倪萍辭去央視主持人職務,將關系轉入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近年來,她的身份已經(jīng)變成了&ld;演員&rd;倪萍、&ld;畫家&rd;倪萍、&ld;作家&rd;倪萍。對此,倪萍曾開玩笑說:&ld;我書里還寫呢,別人說我是&ls;華麗轉身&rs; ,我媽聽成了&ls; 滑稽轉身 &rs;。&rd;10年來,倪萍幸運地在幾個領域之間轉換,影后拿了好幾個,出書辦畫展也無不風生水起,有滋有味。
正是因為倪萍在其他領域的游刃有余,讓節(jié)目組深知此次請她&ld;出山&rd;的難度。但是從節(jié)目的風格來看,以親切平和著稱并且一直以來熱心公益的倪萍確實是主持這檔節(jié)目的不二人選。特別是她書中隨處可見的平民氣質(zhì),更是和接地氣的《等著我》高度契合。
對于回歸主持人崗位,倪萍自己也有過不少糾結。當時在微博里她這樣寫道:&ld;臺里讓我上班,主持一個叫《等著我》的欄目。我起初是堅決不上,著迷于畫畫、寫東西,過著不露頭不顯臉的生活,意志完全消退了。結果最后還是被他們說動了,這些年光拿工資不給臺里干活也不太合適,哈。其實我骨子里是怕做不好,電視已經(jīng)今非昔比了,我怕跟不上觀眾,誰看你在那兒嘮叨?&rd;
&ld;我太久沒有拿話筒了,雖然之前做過評委,但這是兩回事。&rd;倪萍當時告訴他們要認真想一想,結果考慮了半個多月,天天晚上搜尋各種電視談話節(jié)目到后半夜,一通惡補。
&ld;后來同意,一半原因是我是臺里員工,還有一半原因是想和普通人打交道,了解普通人的苦難。&rd;倪萍說,每一期節(jié)目自己都特別感動,面對生活的艱辛,那些普通人的打拼不能不令人動容。盡管節(jié)目過去很久,提及節(jié)目中那個讓她揪心的尋母少年,倪萍的眼眶還是會瞬間濕潤,&ld;武大一個男孩,幾個月時母親走了,他暑假打工賺錢,撿垃圾,賣廢品,到處找母親。后來才知道,母親嫁過好幾次,每次生完孩子就走了。這個孩子上中學時還找老師借了5000元,為了給得癌癥的爸爸治病。人世間有這樣的事情,問他為什么還找母親,他說媽媽流落街頭沒有人養(yǎng)怎么辦?不管母親變成什么樣了都要把她找回來。&rd;
在進入監(jiān)獄幫助羅紅軍找到家人時,倪萍遇到這樣一個小插曲:羅紅軍的姐姐并不認識倪萍,問她貴姓,倪萍隨口回答,就叫我倪大姐吧。沒有名主持的架子和高姿態(tài),讓人倍感親切。
在倪萍看來,做《等著我》這個節(jié)目就是要平等地和普通人說話,這個平等不僅僅體現(xiàn)在語調(diào)上,只有心平等了才是真正的平等,你的愿望要讓求助者感受到。所以她囑咐化妝師,千萬別濃妝艷抹,在這個節(jié)目里,不要項鏈,不要耳環(huán),不要漂亮衣服,把心靈展現(xiàn)出來就好。
作為曾經(jīng)的央視風云人物,倪萍主持了央視無數(shù)的晚會,而今生活十分低調(diào)的她,隨性得可以不化妝就上街。倪萍曾對自己這樣評價:&ld;我曾經(jīng)做過主持人,也做過演員,但這些都只是我的職業(yè)。準確地說,我其實是個普通的職業(yè)婦女。&rd;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倪萍曾在央視主辦的《愛的奉獻》大型義演晚會上捐出了100萬元人民幣,此舉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有網(wǎng)友發(fā)帖稱,倪萍雖然出演了一些影視作品,也給一些家喻戶曉的品牌做過代言,但畢竟不像其他一些一線明星那樣收入豐厚,能一次捐出100萬元給災區(qū),實在令人佩服。更令人佩服的是,倪萍在賑災晚會上表現(xiàn)得非常低調(diào),她并沒有在鏡頭前展示自己捐助的巨額資金的數(shù)額,而是悄悄送到工作人員手里。
那天,面對眾多記者的追問,倪萍淚流滿面,不愿多談。她說自己從社會得到很多,只不過做了應該做的事,因為&ld;災難不可以分擔,苦難可以分擔,日子還得過下去&rd;。后來很多場合被多次問到,倪萍都不愿舊事再提,不是沉默不語,就是用一句&ld;你捐了100萬,人家就會覺得你有1000萬,其實根本沒有,只是覺得那個時候就應該那么做&rd;一筆帶過。
很多時候,一些人掄圓了去做的公益對倪萍來說就是舉手之勞。2014年春節(jié)期間,央視大型原創(chuàng)音樂公益節(jié)目《夢想星搭檔》年終特別奉獻&ld;夢想盛典&rd;邀請倪萍做嘉賓主持。為一組公益照片作完解說后,一向低調(diào)的她卻在現(xiàn)場首開金口清唱一首《心中的太陽》,為公益募捐。&ld;我從來沒有刻意去做公益,只是遇到該伸手相助的時候就伸手拉了一把。&rd;倪萍說。
離開主持人崗位后,倪萍一直默默熱心公益事業(yè),用行動詮釋著一個女人最善良的愛。近年來,倪萍深居簡出,寫書畫畫,幾乎不接受采訪,也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
如今,不少公眾人物熱衷做公益,但是做公益就免不了會招來疑問。比如有人認為,像演藝明星這樣的公眾人物,就該出手闊綽,或者捐款應該與自己的收入形成&ld;正比&rd;,捐款越多越能體現(xiàn)愛心。但是這種偏見卻讓一些公眾人物左右為難。而倪萍自己,也曾遭遇過天價賣畫的質(zhì)疑。
2011年10月,&ld;和姥姥一起畫畫‐‐倪萍水墨畫作品展&rd;在深圳美術館展出,畫展展出了倪萍的水墨畫新作100余幅,其中一幅《韻》拍得118萬元。倪萍說,數(shù)字聽上去很嚇人,其實是公益拍賣,&ld;公益拍賣的價格,顯示的是買家的愛心,而不單純是作品的質(zhì)量&rd;。
&ld;做公益被人誤解是正常的,我從來不奢望被所有人解。&rd;在倪萍看來,愛心不在一時一事,而是一種長期性的系統(tǒng)工程。捐款不能以多少論英雄,愛心不因為捐款的多少而區(qū)分大小。明星藝人捐款百萬、千萬元,表達的是愛心,普通百姓捐款一元二元,表達的同樣是愛心。捐款可以計算,但愛心無法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