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孩子能力低下的三種教育方式你都知道嗎
&bsp; 家長們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最終真正達到夢想成真的又有幾個呢?所以,孩子為了人生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父母的教育,家長的教育方式對了,在無形中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相反,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也是與之成正比的。那么,大家怎么區分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是對的,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又是錯的呢?
決定孩子未來人生成敗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不是他小時候的學習成績,而是要看父母的養育方式是否得當,對孩子培養一些重要性格特質是否有積極作用?
育兒專家表示,孩子在五歲前父母要順養,多給予孩子肯定評價,盡可能少的否定孩子,其目的首先是讓孩子的天性與智慧得到充分開發與保護,松開對孩子思想的束縛;其次是給孩子樹立順從的樣板讓孩子將來習慣于聽父母的話,避免出現逆反心。不過,所謂&ld;順養&rd;也是有底線的,用力過度也將變異成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從而使孩子變得驕橫跋扈,能力低下,長大后不懂解別人,斷送了孩子前程……
更為可怕的是,當你依然堅持做著自己的教育方法時,很可能已在溺愛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了。你是否了解自己有沒有&ld;用力過度&rd;的嫌疑,請耐心看完這篇文章,再決定有沒有必要尋找一種更好的教育方式。以下是育兒專家為您提供的一些案例以及分析,相信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ld;不舍得讓孩子辛苦&rd;
安琪的媽媽是個快樂而辛苦的背奶媽媽在家里既帶著孩子又工作又包家務,每天過得又忙又累,但出于對孩子的&ld;愛&rd;,就是不舍得讓孩子伸把手幫幫他,美其名曰&ld;對孩子好,不舍得讓孩子辛苦&rd;,現在的6歲的安琪已成為了家里名副其實的&rd;小皇帝&rd;,同時,也成為了生活中小事做不好,做起大事來,也會相對困難的&ld;笨&rd;小孩。
其實安琪如同大部分孩子一樣,兩歲起就對媽媽在家里不停忙碌而深感好奇,特想自己也去做,但總被媽媽哄走。即使后來安琪的阿姨、姑姑都為此糾正過她,但她也只是口頭上喊喊要改,行動上卻仍不舍得讓孩子碰家務。要知道,不論是疼愛也好,嫌麻煩也罷,不給孩子鍛煉自己的機會都是一種失誤。成長過程中,失去動手機會的孩子變得四體不勤,做事之前大腦沒有一個清晰的脈絡。接受不了突發狀況,只能沿父母的要求按部就班,可是,人生哪有一帆風順呢?須知,開發大腦要從動手開始的呀。既是練手也是練腦,還能培養孩子體貼父母、獨立自能力,為什么不呢?
此外,小編也覺得做家務的&ld;敏感期&rd;是相當重要,錯過了,一輩子都會受到羈絆。一般孩子到了兩歲左右的時候,會在吃飯時緊緊抓著勺子,堅持說:&ld;自己來!&rd;會在起床的時候緊緊抓住衣服,堅持說:&ld;自己來!&rd;孩子寧愿將鞋子穿錯也要堅持:&ld;自己來!&rd;孩子正是這些利用&ld;自己來&rd;來衡量了自己究竟能夠做到哪些事情。自己能夠順利地抓著勺子吃飯的孩子要比被媽媽奪下勺子親自喂食的孩子更自信,會自己穿鞋子的孩子要比媽媽給他穿鞋子的孩子更勇敢。父母必須抓住這一敏感期,不要挫傷孩子參與家務的積極性,不要&ld;不舍得孩子辛苦!&rd;
孩子有不良行為時,只要一哭家長馬上妥協
3歲的營營特別愛吃糖,尤其對飯前吃糖樂此不疲,我們知道,這一定是會對健康造成威脅,對培養孩子壞習慣推波助力的。這一問題,不少媽媽基本可以堅持原則不給吃。但偏偏現在孩子有頭腦活的很,營營媽就遇到這么一種情況:每次吃飯前營營就哭鬧著說一定要吃,媽媽不讓就大哭不休,心軟的媽媽最終只能妥協,罵咧咧道:&ld;給你吃給你吃,如果等下不吃飯看我怎么收拾你!營營如愿以償,即使一會兒不好好吃飯,依舊能如法炮制逃過責罰。
類似的情境在中國半數家庭中在每天輪番上演!無法拒絕孩子的無要求,對孩子不良態度妥協就是一種會導致孩子能力低下的育兒細節,這樣的孩子成人后必然自控能力會較差,煩惱追隨終生。
那么,到底該怎么才能快速結束這一窘況,又不至于給孩子帶來不愉快的情緒呢?不妨試試&ld;設置原則&rd;,設置一些孩子喜歡并且父母愿意發生的事,可以這樣做:如果孩子飯前吵鬧著要吃糖,可以讓孩子選擇飯后吃酸奶蛋糕還是飯前吃糖,只能選擇其一。在這兩個選擇面前,孩子們往往偏向于后者。
很少糾正孩子不健康的心態
森森是一個長相帥氣,天資聰穎的小男孩,一家人都對他奉若至寶,媽媽更是愛得要命,對他怎么看怎么順眼,從不吝嗇夸他聰明,一絲一毫不舍得管他。久而久之,這孩子逐漸從自信扭曲,有了&ld;妄自尊大&rd;的不健康心態,以及想什么就要干什么的行為習慣。他無來的欺負比他小的堂弟、張口就罵人,可是,媽媽在一旁看了只是呵呵笑。有次家里來了一個頭發少的年長病人做客,森森遠遠地用刺激性的字眼&ld;調侃&rd;客人,但媽媽居然也只是陪笑不管束。
孩子對他人不尊重,家人熟視無睹就是很嚴重的溺愛!這孩子長大后必定妄自尊大,只愛自己,不懂尊重他人,無幸福可言。
直到森森6歲的時候,媽媽才終于意識到這孩子無法無天的過于嚴重了,想管但是力度不夠還是放棄了管束,任他為所欲為,于是,他又添加了大手大腳花錢的壞毛病……可見,不健康的心態家長必須糾正,只是,6歲前孩子天性未泯,不良習慣還未形成,6歲后則會出現不少明顯的不良習慣,這時板正孩子刻不容緩,一來習慣剛形成并不頑固,容易糾正;二來之前大人的順養樣板讓孩子與大人建立了信任而樂于服從,唯一的問題是大人的價值觀要正確,誠信、誠實、負責、友好、善良……這些是小編教育孩子的核心詞。把握這些東西,用來糾正孩子不健康的行為,這些就好比生出來的樹葉,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好比扎在土里的樹根,樹根、樹葉發育得好,孩子擁有了堅毅善良的品格,學習成績什么的反而變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所以,糾正孩子不健康的心態當務之急,孩子的成長路上,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為堅持正確努力,尤其是孩子的不健康心態上。記住,溺愛從來不是愛得太多,而是愛得方式錯誤。比如,中國有50%的家長在竭盡全力板正孩子學習成績上的同時,卻在忽視孩子的行為習慣,而將孩子的前程一步步斷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