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一個愛說話的好孩子
孩子一天天長大,到了要上學的年齡了,但是有的父母發現孩子不愿意與同伴交往,即使在外邊,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動去找小朋友玩。甚至當同伴主動找到他時,他也采取&ld;回避政策&rd;。到底什么怎么一回事,父母應該怎去教育孩子呢?
1、缺乏交往動機。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而且總有人陪兒童游戲。當幼兒總有人陪伴在身邊時,他們難以產生找同伴游戲的動機。還有些幼兒只愿意與成人交往,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與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協調、商量,甚至還要想辦法解決沖突,為了&ld;省事&rd;,他寧可與成人交往。
對于這類幼兒,家長應及早對其進行&ld;心斷乳&rd;。也就是說,家庭不應以幼兒為中心,而應&ld;人人平等&rd;。當幼兒長到3歲左右,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就應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讓他明白,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戲的時候,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干擾。幼兒&ld;心斷乳&rd;的及早進行,不僅有助于他們產生同伴交往的動機,而且是促進其獨立性發展的&ld;關鍵策略&rd;。實踐證明,及早進行&ld;心斷乳&rd;,也有助于縮短幼兒剛入幼兒園時產生的&ld;分離焦慮&rd;時間。
2、有過失敗的交往經歷。有些幼兒于有過負面的交往經歷,比如被同伴欺負過,而不愿意再與同伴交往。他們采取回避的方法,目的在于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對于這類問題,家長應細心觀察,找出問題的癥結,然后&ld;對癥下藥&rd;。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負過,家長不妨直接帶領孩子與同伴交往兩三次,為幼兒&ld;壯壯膽&rd;,當幼兒學習到交往技能,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后,家長就可以撤了。
有些幼兒害羞、膽小,想與小朋友交往卻不敢交往。比如,想交換玩具卻不敢說,讓父母帶著交往,等等。造成幼兒不敢交往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缺乏交往經歷和經驗,幼兒對于沒有經歷或經歷少的事情總懷有恐懼心;二是不自信。因此,除了多帶幼兒進行交往外,比如,到有孩子的鄰居家串門,與朋友一起帶著孩子出門游玩等,還要重點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一般性的培養,讓孩子與比他們年幼的同伴交往被證明是一個較為有效的策略,因為年齡的優勢會為他們帶來能力的優勢。當孩子在與較小幼兒交往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交往經驗、建立起自信時,他們就逐漸敢于交往了。
幼兒在3歲左右出現不敢交往的情況比較多,因為這時他們正處于想交往又不會交往的階段。隨著交往經驗的豐富,他們會變得樂于交往,如果還不敢交往,那多是自信心不足所致。
有些幼兒愿意交往,也敢于交往,卻于采取了不適宜的交往行為而在交往過程中經常出現問題。這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比如,鼓勵孩子對欺負人的幼兒說&ld;我不喜歡你這樣做&rd;&ld;你再這樣,我就不客氣了&rd;等等。有些幼兒于性格懦弱或別的原因不敢反擊,家長則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但切記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處,家長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要給孩子形成仗勢欺人的印象,要讓孩子以服人,在反擊過程中積累交往經驗、增強交往技能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其次,教孩子幾個&ld;絕活&rd;也是提高幼兒社交地位的策略。幼兒往往崇拜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對于這樣的同伴他們也很少產生欺負的動機。因此,在業余時間教孩子一些技能,如折紙、變魔術等,有助于他們&ld;震懾&rd;住喜歡欺負人的同伴。
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太懦弱和太&ld;自我&rd;都會出現問題。要想讓幼兒把握好交往的分寸、自如地進行交往,必須讓幼兒進行&ld;實地學習&rd;。那種怕幼兒出問題而把幼兒關在屋里的做法是絕不可取的,幼兒只有在經歷無數次成功和失敗的交往后,才能真正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