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影響大 父母莫把電子產品當早教工具
近年來,以iPad為代表的數碼產品,因操作簡單,應用軟件豐富,被眾多新潮時尚的父母當做早教工具給兒童們使用。然而,于兒童的身心發育尚不成熟,缺乏自控能力,孩子們在享用這些高科技產品帶來的視覺及聽覺刺激后,往往會陷入依賴,從而危害身心健康。為此,專家提醒,家長們應正確引導,幫助孩子性使用電子產品。
&bsp;
隨著智能手機、iPad及平板電腦的日益普及,這些數碼產品已成為家長哄孩子和擺脫孩子糾纏的利器。很多年輕父母還認為,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既可以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又可以教孩子讀童謠學知識,而且孩子玩這些智能電子產品的時候一般比較專注,可以鍛煉耐性。那么,iPad真的可以擔當起&ld;電子保姆&rd;的職責嗎?
據專家介紹,以iPad為代表的電子產品,其設置、游戲等內容是為成人設計的。比如,我們小時候都要背唐詩宋詞,即便不太解其深刻含義,但鍛煉了記憶能力,增加了詞匯積累。而這些電子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海量的信息存放,所以孩子們都不需要背,手指一點就什么都有了,不需要思考和特殊記憶。如此這般,時間長了記憶能力很難得到提高;另外,電子產品發出的聲音都是單向的,孩子們只能被動接受,所以其對話能力必然下降。
即使再變化多端的游戲軟件和學習軟件,和有著無窮變化的現實世界比起來也是模式化的、單一的。而冷冰冰的電子產品,僅僅是嬰幼兒見不到父母時用來打發時間的工具而已。屏幕講故事無法替代父母講故事,因為父母的講述多了一層情感的交流。對于想依靠&ld;電子保姆&rd;偷懶的父母來說,將如此一個渴望與父母交流的好奇寶寶扔給冷冰冰的iPad &ld;陪伴&rd;,只能說明父母太不負責任了。
對于孩子來說,認識世界需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小手去觸摸,用探究&ld;十萬個為什么&rd;的勁頭問到父母啞口無言。而一個神奇的屏幕通過炫動的影像吸引孩子,幫助其打發時間,則缺少了人與人的互動,孩子探索的欲望、敏銳的觀察力可能被消磨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