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初入園的孩子有哪些常見的表現
幼兒園是小朋友們第一次離開父母,需要獨自去了解適應的新環境。他們或驚喜,或慌張,或無所適從,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爸爸媽媽們不用擔心。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初入園的小朋友們常見的表現有哪些?然后聽從專家的建議,去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這個新環境吧。
幼兒園里初入園的孩子們,有大哭大鬧的,有自娛自樂的,有默默流淚的,也有像小大人的,你的孩子初入園時是什么表現?這說明了什么?
在東木頭市幼兒園小班,記者選取四個典型的孩子行為樣本,請曾在加拿大從事政府兒童跟蹤項目三年多的交大教育學碩士、西安一早教機構教研總監蘇靜老師給予分析指導,希望能給家長[微博]帶來幫助。
昨日上午8時,東木頭市幼兒園小班,教室門關著,門口的老師從家長手里接過孩子,打開門后迅速交給里面的老師。教室窗戶的窗簾都拉著,家長看不到里面的情況,老師提醒家長趕快離開,但能聽到里面哭聲一片。
所有孩子中,惜惜的反應最大,她大哭著不斷撲向門口,喊著要媽媽,老師說什么,惜惜完全不聽。
直到吃飯時間,惜惜依然大哭不止,只要有老師進來,她就撲過來說要找媽媽。老師拿玩具給她,她卻讓老師抱抱。老師抱起她,別的小朋友也跑過來了。老師只好嚴肅地說,都回到自己椅子上,小朋友們都去了,惜惜卻哭著說:&ld;我不知道椅子在哪里。&rd;其實,她是知道的。惜惜哭累了,休息了十來分鐘,不久,又開始哭,老師又開始哄她,就這樣持續了近兩小時。
蘇靜說,孩子入園時的所有表現都是家庭教育的投射。像惜惜這種哭鬧型的孩子,不在少數。孩子愛哭,是因為他們的要求滿足不了時,用哭就能解決問題。如果是這樣,家長就一定要堅持原則,不能因為孩子哭就妥協。
也可能是入園前,孩子的心準備不足,認為是父母拋棄了他,缺乏安全感,就用哭泣來保護自己。其實,家長可在入園前就告訴孩子,幼兒園是什么樣的地方,里面會有老師和小朋友等。入園后,家長還要用愛的方式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但不能用零食或玩具等來補償孩子,這樣反而會影響孩子對幼兒園的正確認識。
家長:老人有些溺愛孩子
昨日,惜惜的爸爸譚先生說,惜惜在家里的狀態和老師分析的差不多,之前她一直是爺爺奶奶帶,老人帶孩子都順著孩子,有些溺愛。有時候出門,走兩步就讓老人抱,所以一到幼兒園,惜惜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犇犇在幼兒園表現得特別&ld;另類&rd;,別的孩子哭鬧時,他自己拿起玩具玩,還分享給別的小朋友,老師說吃飯時,他還幫忙將玩具收起來,但老師和他說話時,他卻將頭扭到一邊。老師和他搭話三次,均沒有得到回應。一上午,犇犇都是一聲不響,自顧自地玩,不別人。
蘇靜說,犇犇可能是慢熱型,于對環境不熟悉,每個孩子都會自我保護,犇犇在努力嘗試適應新環境,他在觀察時不喜歡被打擾;另一種情況可能是,犇犇喜歡獨處,不愿參與群體性活動,如果是這樣,父母就應多帶孩子去人多熱鬧的環境中適應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