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什么樣的孩子最易卷入校園欺凌(2)
家長如何有效預防孩子卷入欺凌?
預防孩子卷入校園欺凌的關鍵,在于家長注重創造積極健康的家庭環境,為孩子提供處問題的正向榜樣,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良好的交往能力,并且對孩子在學校中的情緒、交往等有足夠的關注。
孩子如果在家里經常目睹父母之間的互相攻擊和指責,只學會用這樣的辦法解決問題,就很容易遷移到學校情境中。因此家長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行,采用溫暖、民主的教養方式,減少批評、指責、打罵等方式,與孩子意見不一致時要一起討論,而不能壓制和要求孩子絕對服從。
家長自己遇到受人欺凌、遭受委曲等事件時,要減少敵意歸因,盡可能采取非攻擊性解決方式,性評估攻擊反應的后果,選取更合的反應策略。在實施反應時要學會&ld;等一等&rd;,為孩子樹立起性處事情的榜樣。
當然,更重要的是構建和睦的親子關系,讓孩子能夠輕松、真實地和家長交流自己的情況,及時化解孩子的心和行為問題,減少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和受欺凌的行為,即使受了欺凌也愿意與家長溝通討論,防止更嚴重事件的發生。
另外,自信而有良好交往能力的學生不容易卷入校園欺凌中。家長要營造非攻擊性的環境,多解、接納孩子,減少批評,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讓孩子能安全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男孩子最好有一項擅長的運動或愛好,不僅能充分發泄過剩的體能,還會學到新技能,更能明白怎么控制憤怒情緒。
家長還要充分重視孩子同伴交往的需要,鼓勵孩子多參加班級集體活動,提升孩子應對沖突和矛盾的能力、同伴交往的能力和自主應對挑戰的信心。
欺凌發生后如何進行心和情感急救?
如果孩子已經卷入欺凌事件中,家長需要進行及時干預,將傷害降到最低。比如及時制止視頻、影像材料進一步流出和傳播,將發生沖突的學生暫時分開隔離,防止進一步的沖突和欺凌發生。除了及時進行身體方面的治療,更要重視心和情感急救,不能急于改變或回避孩子表現出的恐懼、焦慮、緊張等感受,要耐心傾聽和接受孩子遭遇創傷后的這些反應,然后再跟孩子一起面對善后事宜。
如果家長不能及時發現并幫助受欺凌的孩子疏導情緒,教會孩子正確應對,孩子就可能從受欺凌者迅速變為欺凌者。而對欺凌別人的孩子,家長如果只是直接的批評指責,孩子會覺得家長根本不解自己,內心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下次還會出現欺凌別人的情況。
卷入欺凌事件的孩子,對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遭到破壞,被欺凌者有時需要在家里調一段時間,需要家長更多的安慰和陪伴。家長要接納孩子可能還會出現的情緒不穩定、緊張和焦慮,認可&ld;這種感覺的確很不好&rd;。必要時家長要請假在家和孩子一起做些感興趣的事,幫助孩子重新建立對他人和學校的信心
如果欺凌事件特別嚴重,就需要及時尋求專業心的干預和幫助指導。不僅受欺凌者需要專業干預和輔導,欺凌者如果手段特別具有傷害性和侮辱性,同樣需要專業的心干預。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心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
哪些行為可稱為欺凌行為:
指有意造成他人身體或心傷害的行為,包括言語方面的威脅、戲弄、辱罵、奚落、嘲弄和起外號等,也包括身體方面的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搶奪物品等。
欺凌可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直接實施于受欺凌者,間接欺凌是通過某種中介來達到欺凌目的,如背后說人壞話,制造謠言,社會排斥等。
這些變化表明孩子可能受到了欺凌:
身體的傷痕
如果孩子身體無故出現瘀傷、抓傷等各種傷痕,夏天經常穿著長袖衣服,就很可能受到了傷害。
生活規律和習慣的改變
食欲下降、注意力恍惚、睡眠質量變差、學習成績波動、做惡夢,如廁習慣改變(廁所是校園欺凌的高發地,因此很多孩子避免在學校上廁所)等。
不愛上學或要求轉學
于體驗到生、心上的痛苦,受到欺凌的孩子會變得恐懼和厭惡學校,突然不愛上學。
情緒和行為的變化
突然變得沉默,不和外界交流,年齡小的孩子可能出現如尿床、依戀父母等退行行為。
應對欺凌的方法:
在學校不要去挑逗比較霸道和強悍的同學。
上下學和活動時盡可能結伴而行;獨自出去時不要走僻靜、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學不要在路上貪玩,按時回家。
遇到欺凌時一定不要驚慌,要盡量不要再激怒對方,盡可能拖延時間爭取機會求救。
力量懸殊時要認識到自己有自我保護的能力,通過有策略的談話或借助環境來擺脫困境。
一定要及時跟家長老師溝通情況,不要在忍氣吞聲中獨自默默承受身體和心上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