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 挫折給孩子帶來的4大好處
小朋友們對于世間上的很多事物都還很不了解,不知道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不懂得優勝劣汰,只知道干什么事兒都想要爭第一,不是第一就發脾氣。他們通常對于挫折沒有沒有多大的概念,不能夠正視挫折給自己造成的打擊,往往會一蹶不振。所以,家長們要學會引導孩子擺正心態,讓他們知道挫折也是有好處的,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孩子應該學習盡可能獨立地解決身邊發生的問題。然而這些說來容易做起來可不輕松。你的好辦法:首先孩子們在積極地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中是可以獲得勇氣的,正是這種勇氣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慢慢面對問題、接近問題。但前提是孩子們必須首先有足夠的自信認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孩子們喜歡獨立的感覺,他們希望自己拿奶瓶,拿勺子和小碗,他們想自己穿鞋,自己夾菜,就像爸爸媽媽那樣。而且也只有大人允許他們嘗試這些事情,他們才會有獨立的感覺。比如說,孩子的紐扣系錯了,毛衣穿反了,大多數父母立刻就會說&ld;我來幫你&rd;,或者是&ld;這你還做不了。&rd;父母不應該總給孩子這樣一種暗示,&ld;你做什么事情都笨手笨腳的&rd;,最好給孩子一些成長的機會,讓他們去發現自己的能力,去嘗試新的東西。
自立并不等于說在每種情況下都要單槍匹馬解決問題,孩子們需要學習如何在自己力不能及的時候去調動別人幫助自己。要么是尋求父母的幫助,要么找其他的小朋友,找幼兒園的老師,甚至是找陌生人。我們可不希望培養出自閉的孩子,或是一個萬事不求人的孩子。而是要教育孩子有協作的能力,有團隊工作的能力,并且懂得如何與他人交流,懂得如何體諒與關懷別人。
你的好辦法:孩子越小就越容易發現自己許多事情做不好,尤其是在他們做游戲的時候。他們的哭鬧總是求救信號。比如說:&ld;我沒法兒按照我想的把積木堆起來!&rd;&ld;我沒法兒用勺子穩穩當當地喝湯!&rd;這時候如果父母顯得不耐心,讓孩子作別的游戲,或者是簡單幾下把他想做的替他做好,便會剝奪孩子在堆積木或者吃飯過程中所帶來的成就感。我們的任何幫助都不應該讓孩子感到他們的無能,而是要小心地引導孩子如何自己解決問題。對于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在他的玩具桌上堆一個最漂亮的積木塔,而是他能夠通過大人的一些提醒來自己做成一件事情。哪怕是笨拙的。
我們的孩子應當學會把挫折看成挑戰,而不是看成馬上放棄的原因。他們應當慢慢形成堅持和執著。
進一步說:我們的孩子應該學會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有一種像運動員一樣的榮譽感。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會給意志堅強的人以獨特的成功感受!換句話說,當挫折出現的時候,通常有兩種反應。有人會說:&ld;算了吧,下次再說!&rd;也有人說:&ld;來吧,困難,我一定把你搞定!&rd;如果我們能成功地讓孩子傾向于第二種態度,那么這也算是我們在孩子的人生路上送給他一個不可多得的禮物。
你的好辦法:榮譽感是壞事嗎?我不這么認為,有時我們可以適當刺激一下孩子的榮譽感。比如在散步的時候:&ld;我們比一比誰能更快地跑到下一棵樹那兒,我可以讓你十米。&rd;或者在浴盆里:&ld;你看看能在水中憋多久氣兒,我幫你看時間。&rd;
要想學會與問題周旋,最后還要涉及一種能力--認識和發現錯誤,并且知道什么時候已經是到了死胡同無力回天了。我們都不希望教育出不撞南墻不回頭的人。
你的好辦法:如果車鑰匙不小心卡在車門上,我們需要停下來考慮一下:是拿錯了鑰匙,還是開錯了車?這種停頓會給人一種沉穩的感覺。這種面對問題時先不操之過急地采取行動,而是用點時間冷靜思考一下的性格,是需要我們從小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