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 孩子愛打小報告怎么辦
孩子們到了上學的年紀,漸漸地開始接觸到新環境,新的人、新的事,孩子們也在發生著細微的變化。比如大家常見的小孩打小報告的現象,看似很平常,但是久而久之,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不僅老師、家長們厭煩了,也給周圍的同學、朋友們造成了嚴重的困擾。所以,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們應該怎么辦呢?
〔家長信件〕
我的孩子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特別愛告狀打小報告,無論大事小事,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弄得同伴不愿搭他,老師也嫌他煩,我們該怎么辦?
〔早教專家分析〕
孩子愛告狀,反映著其年齡心特征,不是缺點。
一是道德認識幼稚。對是與非、好與壞、善與惡,孩子們的解常帶有明顯的直觀、具體和膚淺的特點。他們往往根據個別現象、直接利害去看待好壞、決定親疏,不能從本質上去掌握道德標準,加上年齡小,思想感情外露,所以,芝麻大小的事都能引起矛盾、糾紛,甚至動起&ld;干戈&rd;。矛盾多,糾紛多,當然&ld;告狀&rd;也就多了。
二是道德判斷力低。孩子頭腦里那些幼稚的道德觀念,是在家庭、學校的生活環境中,以及父母和教師教育影響熏陶感染下逐漸形成的,與他們出生以來所受的禁止、許可有密切關系。父母和教師的贊許或譴責,肯定或否定,成了他們道德判斷的最后標準。在他們眼里,父母和教師(尤為教師)是可信賴的、公正的&ld;法官&rd;,所以遇有矛盾就往&ld;法官&rd;那里去&ld;告狀&rd;。
三是道德評價片面。孩子對自己的評價能力往往落后于對別人的評價,他們能看到別人的缺點和錯誤,恰當地分析別人的行為,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善于分析自己的行為。所以,雙方一旦產生矛盾、糾紛,就會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孩子們又想爭個高低,論個輸贏,只有請&ld;法官&rd;最后&ld;裁決&rd;了。
孩子們的告狀,其目的是求得保護和幫助。
作為父母的,首先要使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讓孩子將事情的經過講清楚,然后對孩子進行疏導。要幫助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善于原諒別人的過錯,建立與他人共享歡樂的意識。千萬不可聽到孩子告狀就憤怒地譴責他人,或責罵孩子的玩伴。小題大作和沖動都會強化孩子的告狀行為,使孩子養成不良的性格。
其次,在孩子反映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調查與核對,應利用為兒童&ld;裁決&rd;的機會,耐心地教會他們把自己的行為和別人的行為,進行比較,學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獨立的評價,以促進其獨立評價能力的發展。
當然,也確有孩子被欺負而正常告狀。因此,家長在處中,切記要智行事,不可粗魯,應對當事人的父母陳述自己的觀點,講清道,既不要一味地責怪他人,也不能只批評自已的孩子,要幫助孩子協調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善子與他人合作,給孩子和他人都留下好的印象,取得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