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利用課間休息時間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大多數學校對于課間休息時間采取的是“圈養”,不過隨著人們思維觀念的轉變,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也越來越多的采取“放養”模式,但是對于“放養”,更多的是需要科學的引導才能起到積極地作用。
近日,有人就學生課間休息活動內容提出異議,批評有些學校課間不允許學生到操場上活動,是一種“圈養”行為,而這種圈養行為不利于學生身體健康,是學生患近視、肥胖癥等疾病的“罪魁禍首”。這就引發我們的反思:課間休息到底應該引導孩子做些什么樣活動。
課間休息,顧名思義,就是兩節課之間的間隙時間,是教師交換課堂、學生轉換學習內容的自由時間。目前在中小學里,課間休息分為小課間和大課間兩種類型。一般小課間為10分鐘,大課間為30分鐘。就10分鐘的小課間而言,孩子一般不適宜進行劇烈運動。在這個時間段內,孩子需要喝水、上廁所,稍作休息后準備下一節課的學習用具,或者進行簡單的鍛煉,調節大腦疲勞。小課間可以使學生腦細胞的氧氣得到補充,也可以有效防止近視和脊椎彎曲。但在小課間里,一般不允許孩子“像如離弦的箭一樣沖向操場”,實際上時間也來不及。筆者在國外的一些中小學里參觀時發現,課間10分鐘孩子們雖然匆忙但很守紀律,樓道里也非常安靜,沒有孩子亂跑、打鬧的現象發生。
對于30分鐘的大課間而言,教育情景就有所不同了,如果此時還把學生“圈養”在教室里,顯然不合時宜。大課間的時間較為充裕,應該積極引導或指導孩子到操場上自由活動,可以進行一些踢毽子、跳繩、扔沙包等體育活動以及田徑或球類活動等。
根據教育部的相關要求,目前我國中小學實行“陽光體育一小時”,而這一小時不包括正常的體育課,也不包括課間10分鐘的休息,但包括“兩課、兩操、兩活動”,也就是說包括大課間活動。“陽光體育一小時”的目的是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在增長知識、培養品德的同時,鍛煉和發展身體的各項素質和能力,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北京市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計劃中,在語文、數學、英語等主學科周學習時間減少的情況下,明確提出增加體育課時,體育課時與陽光體育運動一小時不沖突,要確保孩子每日在校體育運動一小時。
但是規定要嚴格落實,的確受學校運動條件的限制。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一些老城區學校,由于受校園面積的影響,運動場地極為有限,體育設施更是簡陋不堪,不能很好地激發孩子的運動興趣,也遠遠不能滿足孩子體育運動的需求。再加上一些城市“名校”班級過多、班額過大,運動場地和運動設施嚴重不足,造成了學校“圈養”現象的出現。
應該看到,近年來,學校安全事故頻發,造成了“家校糾紛”不斷,這也導致許多學校出于安全考慮,嚴格限制學生的室外活動。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無論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都不應該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動。“圈養”的做法雖然規避了安全風險,但違反了兒童身心成長規律,是因噎廢食之舉。愛玩、愛活動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也是孩子身心發展的必然保證,教育應當遵循孩子的運動天性。學校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充分利用大課間或每日一小時的鍛煉時間,組織、引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戶外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