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新解“孔融到底應不應該讓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了,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現在能夠正確的知道這個故事在告訴我們什么意思嗎?從故事書中看到的內容和自己解的意思可能不太一樣哦,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小學生是怎樣解這個詞語的意思吧。想要了解更多小學教育相關的知識嗎?請看
一次語文考試中,上海一名一年級小學生在回答&ld;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rd;時,稱&ld;我不會讓梨&rd;,被老師打上大叉,該學生卻堅信沒有答錯。&ld;不讓梨&rd;的問題,是該實話實說,還是該信奉標準答案?&ld;不讓梨&rd;的判斷,是該尊重個性,還是應認為德育有瑕?&ld;不讓梨&rd;的做法,是符合競爭規則,還是有違道德律令?
作為&ld;尊老愛幼、謙恭敬讓&rd;的道德楷模,&ld;孔融讓梨&rd;的故事廣為流傳有其合性。然而,隨著時代更迭,思想觀念也越來越多元。關于道德的規范和標準,也從眾口一詞變成眾聲喧嘩。在對個人權利更為敏感、個性化發展更為強調的時代,小學生回答或者選擇&ld;孔融讓梨我不讓&rd;,都可以解,也無可厚非。
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道德教育更顯出其迫切性,面臨著更高的要求。如今已不是靠單純地傳授、灌輸或者樹立一個標準就可以將德育做好的時代。對道德的認識和推廣,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好的觀念和更高的技巧。
在觀念的自市場上,道德教育面臨同樣的考驗。耳提面命不如耳濡目染,只有將道德內化為自我意識,才能將德育落到實處。若是像從前那樣,將道德以強迫、灌輸的方式推廣,不考慮具體的語境,搞出統一的標準,合則對不合則錯,這種簡單粗獷的德育方式不僅不會獲得積極響應,反而會讓人反感排斥。
從這個角度看,學生回答&ld;我不讓&rd;,也可以是德育的一個好契機。&ld;孔融讓梨&rd;的落腳點在于讓學生懂得和踐行謙讓。更多地了解為何&ld;不讓&rd;的原因,春風化雨地提出&ld;讓&rd;的,因材因時施教,才能讓道德教育取得積極的效果。(北京趙曉曦)
相信這個孩子在回答&ld;讓不讓梨&rd;的問題時,會根據自己生活有&ld;帶入情境&rd;:或許是超市買回的梨大小差不多,讓不讓都無所謂;或許是有一次把玩具給小朋友玩,結果卻被弄壞了;或許是曾讓蘋果給爸媽吃時,爸媽找借口拒絕了……有太多具體情境,讓一個孩子選擇&ld;不讓梨&rd;。
這也提醒我們,道德價值應該維護,道德標準應該堅持,但在對具體行為進行道德判斷時,或許可以更多地考慮選擇的原因。有一個著名的道德考題:列車前方有個孩子,來不及剎車只能拐彎脫軌,但那樣會讓個列車上的人遭劫。如果你是司機,該如何選擇?
這固然是極端化的例子,但很多時候的困境也確有共通之處。比如,正當防衛或者見義勇為時,殺人是不是可以免責?醫生該不該對患上絕癥的患者說謊?記者該不該在調查采訪時隱瞞身份?
我們不能留下道德灰色地帶,但具體的道德選擇,往往并不是非此即彼,尤其是在日益復雜和深刻的時代。或許,最重要的是,在基本的道德準則之下,尊重每個人自我的選擇,才會迎來一幅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道德圖景。
&ld;一刀切&rd;的標準往往不能囊括一切道德行為,更無法解決一切道德難題。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千古、為人稱頌,也只是因為它體現了一種道德價值導向,是&ld;敬長愛幼&rd;、&ld;謙讓&rd;等基本道德準則的形象化表達。這并不意味著,每個人在每個時間上都要選擇&ld;讓&rd;。如果看不到這一點,一些道德標簽就只能是削足適履,不僅有違社會發展,更有違基本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