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家務 爸爸媽媽應不應該給予報酬
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做過家務嗎,做了家務是不是給爸爸媽媽要了報酬呢,不要說謊喲,小編相信肯定有過哦。可是小學生在家做家務,爸爸媽媽應不應該給孩子獎勵呢,下面作出了一些分析,可以看看咯。
如今父母都知道要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很多家長也想出:給孩子做家務付工資。可實行一段后發現,如果父母不給錢的家務事,小孩都拒絕做。那么,小學生做家務到底可不可以向家長索取報酬呢?日前,人民路小學的小記者們進行了討論。
陶韻伊:我的觀點是,做家務需要報酬。如果爸媽適當的給予報酬,就能調動我們勞動的熱情,提高勞動的積極性,還能體驗到賺錢的苦與樂,通過自己勞動獲得的零花錢,我們才不會大手大腳地花,從而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李煜恒:國外一些有識之士十分重視孩子的家務勞動,美國富翁洛克菲勒就鼓勵孩子從小學會做家務勞動,還以部分零用錢作為對孩子從事家務勞動的獎勵,例如擦雙皮鞋五分錢等等。
張纖姣:我認為做家務可以向家長索取報酬,因為這可以讓我們學會財。我們都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通過干家務活,讓我們有一個&ld;賺錢&rd;的途徑,自己手上有些可以自己支配的零用錢,這樣我們就會明白,通過勞動可以滿足需求,更可以創造快樂,同時,也能讓我們體會每一分錢都是通過&ld;辛苦&rd;的勞動掙來的,那我們花錢時就會精打細算,從而學會合支配我們的零花錢。
魯易:用報酬這種方式能讓我們養成做事、干活的上進心,給一點報酬也值得。因為給報酬提高了我們做家務的積極性,客觀上使我們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時間長了,就鍛煉了我們的勞動能力。
沈菀:爸爸媽媽為了調動我的勞動積極性和動手能力,曾經和我簽訂了&ld;勞動協議&rd;。通過一段時間的認真履行,我深深地明白了爸媽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是通過辛勤勞動掙來的,因此我懂得了我們要珍惜爸媽的勞動成果,從小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
羅珣:我們做家務,家長適當地給予些報酬,可以讓我們覺得自己的勞動是有價值的,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獲得想得到的東西。這對于培養我們的獨立自主精神是大有益處的,同時讓我們明白&ld;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rd;,沒有人能夠不勞而獲。
柳漁:只有付報酬才能讓我們知道勞動的價值,明白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懂得掙錢不容易。
李赫賀程駿:我們的觀點是小孩做家務事能向家長索取報酬。1大人上班可以獲得報酬,所以小孩做家務事也可以獲得報酬。2小孩一天的零花錢有限,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來增加零花錢。3在許多國家,孩子勞動家長付報酬的現象比較普遍。美國孩子有句口號叫得響:&ld;要花錢,自己掙。&rd;在美國的許多城市,每天清晨,總能看到一些六七歲的孩子騎著兒童車,穿行于大街小巷,為每個家庭送報,以自己的勞動來換取自己的零用錢。比起中國的孩子不勞動還不尊重別人的勞動,不勞動照樣大把大把地花父母的錢卻心安得好得多了。
孫弘毅:跟父母打工可以要報酬:1、我們也要和工人一樣,工人工作了就要有報酬,沒有報酬就像當奴隸。所以我們也要有報酬,這是我們勞動所得。2、拿到報酬有利于培養我們勞動習慣,讓我們可以開開心心勞動。3、有了這份報酬,我們可以用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還可以存著,留著用來捐款,讓我們學會財。4、得到了報酬,我們就好像得到了父母的肯定,得到了父母的獎勵,這樣可以增強自信心,以后就會把事情做得更好。
胡嘉煒:小學生做家務可以要報酬:爸爸媽媽在單位上班可以賺一些錢,既然父母都有工資,那憑什么我們就不能有,而且我們要的報酬比零用錢少,最多也就是幾塊錢,也不是拿不出來。
、
程欣月:我的觀點是:小學生做家務不可以向家長索取報酬。
因為做家務是家庭成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我們作為家庭的一員,應該幫爸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他們的負擔。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能好好學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每天上班都很辛苦,下班回到家,又要忙著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他們并沒有要一分報酬。我們現在可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就要報酬,這顯得太不公平了。如果父母每做一件事就要報酬,那我們要給他們多少錢呢?
劉倩: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些社會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對波士頓地區456名少年兒童作了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愛做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后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離異率、心疾病患病率也較低。因此,愛做家務可以使我們長大后生活得更幸福。
林子淮:家庭應該是以親情來維系的,而不是靠金錢來維系。雖然現在是商品經濟社會,但在家里也講究金錢,容易使我們形成金錢至上的觀念。再說,如果做家務要報酬的話,那么,在家吃飯要不要付餐費呢?
鄧子豪:我國是孝敬長輩、熱愛勞動的禮儀之邦。千百年來,不少孩子在童年時代都會幫助家里分擔家務。放牛羊、做飯菜,這些對于過去時代的孩子來說,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如今,我們越來越被父母重視了,家務活也做得越來越少了,孝敬長輩、替父母分擔的優良傳統也逐漸被丟失了。不僅如此,這還變成我們向父母索要零花錢的。這是多么荒謬的事情啊!
唐天新:我也認為做家務索要報酬是不對的。我們不能一味地向&ld;錢&rd;看。一次家務給了錢,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錢的話,就會助長我們陋習的形成。如果我們為錢而活著,我們與&ld;守財奴&rd;、&ld;金錢迷&rd;有什么區別?我們是學生,在《小學生守則》上明確地規定:在家要孝敬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因此,以一個合格小學生的標準來看,我們做點家務活是所當然的。
劉潤康:如果我們做家務向父母索要報酬是因為勞動所得的話,那么,我們的父母做了家務又向誰索要呢?他們默默無聞地奉獻著,為的是什么呢?那是一份責任!更是一種關愛!因此,不是所有的勞動都應該得到報酬的!很多勞動都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職責!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我們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何能開口閉口就是錢呢?
劉聲威:做家務可以培養我們愛勞動、負責任、孝敬長輩等好的品質,是讓我們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的有效途徑。因此,以做家務換取報酬的做法是不對的。做家務是一種義務,我們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應該承擔這種義務。
萬靈:我們的家庭是靠親情來維系的,而不是靠金錢與利益來維系的。如果我們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要向父母索取報酬的話,那么父母為我們的健康成長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又向誰去索取報酬呢?我們應該從小就學會為家庭分擔責任。如果我們在家庭里都沒有責任感,那么長大后走向社會又怎樣會主動自覺地承擔社會責任呢?
廖穎姿:我們也是家庭中的一員。分擔家庭中應有的責任和義務。而不是只在家庭中索取和享受。大家一定還記得《媽媽的賬單》中小彼得的故事吧,彼得為家庭所做的一些小事向媽媽索取60美分的報酬,而媽媽為彼得的健康成長所付出的十多年的心血和汗水卻用0美分來衡量,小彼得此感到了羞愧。是啊,親人之間的愛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我們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那也是為爸爸媽媽分擔一些責任啊,是我們愛親人的一種體現,更是我們家庭責任感的一種體現啊!
總結:(人民路小學教師何輝文)&ld;小學生做家務應不應該索取報酬&rd;的辯論,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家長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在生活中,家長要為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適時地教育孩子勞動是美德,與孩子一起干家務,讓孩子感受到做家務的快樂。用報酬當作鼓勵,是激發孩子主動參與勞動的手段,可以嘗試,但是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讓孩子把通過做家務獲取報酬當作努力的方向,更不應讓孩子在家務和金錢之間畫上等號。所以,用給報酬來刺激孩子進行勞動,一定要視情況而定。其實孩子做好一件事最好的報酬就是給予他一個微笑、一個擁抱,或者說一聲&ld;謝謝&rd;,使孩子產生勞動以后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讓我們為孩子的一生幸福著想,努力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好習慣,做眼光長遠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