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引發深思,家長別讓小學生感染“成人焦慮”
各位家長朋友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小朋友的生活環境和我們息息相關,小朋友的教育的好壞也和家長和老師的言行緊密相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近期,有媒體報道,南昌市一名小學生寫了一篇關于幫扶摔倒老人的作文,不料30分的作文只得了5分。老師的評語是:&ld;現在這個社會,老人摔倒了還有人敢扶嗎?&rd;讓這名小學生感到十分茫然。
無獨有偶,素有&ld;童話大王&rd;之稱的鄭淵潔在新書中教孩子的&ld;保命100條&rd;也引起了家長們的爭論,書中對社會的種種戒備情緒讓不少家長感慨對孩子&ld;太殘忍&rd;。
究竟是應當以&ld;大人的方式&rd;告訴孩子如何應對社會中的種種&ld;惡&rd;,還是應當以傳統的方式教會孩子最先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在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的當下,這是家長們面臨的一個考驗。對此,教育專家提醒,家長別讓小學生感染&ld;成人焦慮&rd;。
其實,告訴孩子如何應對社會中的種種&ld;惡&rd;和教會孩子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這二者之間并不矛盾,問題是如何把握所要傳達觀點的大方向,家長帶給孩子關于這個社會的認識,究竟應當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怕孩子因為太善良而&ld;吃虧&rd;,&ld;不能將孩子養做溫室花朵,也要讓他們見識外面世界&rd;的觀點原本也是出于對孩子的關愛,但&ld;挫折教育&rd;遠非&ld;傳達焦慮&rd;這么簡單。
現在的問題是,一些偏激的家長把一個復雜、多種價值觀并存的世界在臆想中描畫得殘酷百倍,放大在孩子面前,還自鳴得意地擺出&ld;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rd;的面孔,僅僅是被新聞中的負面情緒蒙蔽了雙眼,就認定溫情的東西不復存在。&ld;惡&rd;的傳播在社會中具有一種基于人類本能的優勢,一則新聞,人們更傾向于相信&ld;揭露&rd;、&ld;曝光&rd;、&ld;幕后交易&rd;等具有沖擊力的字眼,即使事實本身不夠&ld;勁爆&rd;,這種情緒帶來的危害也足夠&ld;勁爆&rd;,而家長將這種社會焦慮傳遞給孩子,對小孩來說,簡直是來自成人世界的恐嚇信。
無法否認的是,無論老師還是家長,作為社會中的成員,難以避免被焦慮、失望的情緒左右。適時適量地磨煉孩子是好事,但磨煉不是簡單的情緒灌輸和傳達,家長要做的不應該是將其一拉到底,告訴孩子&ld;社會沒救了&rd;,而至少應當在&ld;明善惡、辨是非&rd;后再教孩子&ld;如何保護自我&rd;。
社會失去了善惡判斷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作為教育者的家長主動來教孩子不辨善惡,對于孩子,你教給他什么樣的世界,他的未來就是什么樣的世界,這點家長要銘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