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教學方式從小學開始
人與人之間會出現學習彼此的行為,更何況是朋友之間,所以近來30位小學的校長發現,最好的同伴間會互相的學習,但是互相學習要學習對方的長處,彼此進步達到共贏。那么就來分享一下下面的案例。
當許多大學生尚不清楚何謂&ld;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rd;時,讓一批小學生體驗這種學習方式,是不是為時過早?但有30所小學的校長不這樣認為。在過去的一個學期里,這些學校在名為&ld;橋&rd;的項目中嘗試了這種教學方式,發現&ld;最好的學習就是同伴間的互相學習&rd;。
不久前,他們齊聚重慶市的巴蜀小學,在第二屆小學教育國際會議上,展示、分享了橋項目的學習成果,包括走橋、畫橋、說橋、造橋等。
橋在這里被視為&ld;溝通原本相互隔離的物、人、知識間的媒介&rd;以及&ld;引向新目標的途徑&rd;。北京中關村三小打破年級和學科界限,為不同學科的教師、不同年級的學生以及家校間架起了合作學習之橋。該校一位語文教師首次在自己的課堂里與音樂教師合作,并利用學生的沙畫,完成了有關橋的詩歌教學。浙江金華市環城小學希望&ld;給孩子們提供一片只有孩子、沒有父母、沒有老師、沒有約束的空間&rd;,創建了&ld;星期八圓夢村&rd;,在周末的一天學生們自主規劃、自主管、自主活動,開辟了快樂影吧、寵物租賃公司、雅舍茶館等。
主辦此次小學教育國際會議的是全國小學教育聯盟,一個30所小學自發組成的學習共同體,它成立于2012年2月19日。&ld;我們希望團結起來,圍繞教改做些有意義的事情。&rd;聯盟事長、中關村三小校長劉可欽說,這些年,教育界提出了很多念和口號,如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但喊了多少年,總是缺乏操作性。他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口號落到實處。在北京師范大學(微博)和美國斯坦福大學、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們的支持下,全國小學教育聯盟確定以&ld;基于項目的學習&rd;為抓手去改造各自的教育。
他們借鑒了美國巴克教育研究所確立的&ld;基于項目的學習&rd;的八大要素‐重要的內容(學生們基于生活與興趣發現它很重要)、學生需要知道什么、驅動性問題、學生的聲音和選擇、21世紀的技能(如合作、交流、批判性思維以及使用技術)、探究和創新、反饋和修改、公開展示成果‐以努力使這種學習變得更有意義,而不只是熱鬧一番。但對師生們而言,這是艱難的挑戰。
即便在北京中關村三小,&ld;基于項目的學習&rd;也是新鮮事物,一些老師剛接觸時,&ld;大眼瞪小眼&rd;,不知如何與其他老師合作,他們習慣了單兵作戰的教育生活。該校曾經有一段時間,老師們吃飯時都按學科分類,語文老師不會與數學老師坐在一起。劉可欽校長說,種好自己的田,忘了鄰家的地。要孩子合作,老師們也得合作。她要求打破學科間的隔閡。但有人質疑說,小學教師上上課不就行了嗎,搞什么項目學習?&ld;為了孩子的一生,必須這樣做。&rd;中關村三小的張文峰老師說,她提到校長說過的一句話:學生畢業走進社會后,沒有作業,只有項目,要給孩子們離開學校后能帶走的能力。